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禮曾是維護秩序的有效手段

杜真強  2012年03月29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禮治思想曾在中國歷史上佔主導地位。它的核心是教人修身律己、履行社會責任、建立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等。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禮充當著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手段,發揮了維護社會穩定、有序的作用。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方法治觀念傳入,禮治遭到了持續的批判。時至今日,學術界對禮文化重新進行研究和審視,學者們認為,剔除其中的糟粕,禮在構建社會秩序、進行道德教化、實現社會和諧方面有著獨特價值。

  禮是一種社會規范

  禮起源於原始宗教中祭祀天地、祖先的禮儀活動,是祭祀活動的規則、程序。《說文解字》中說:“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由於禮是由祭祀演化而來,因此人們對禮的態度是敬畏的。同時,這種規范凝聚了同一氏族的崇敬和信仰,因此比較容易被遵守。

  隨著社會的發展,禮由一種宗教儀式規則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禮中所包涵的秩序等級觀念便滲透到了社會生活中。禮對秩序的影響是雙重的,即規定現實的社會秩序和強化人心對秩序的認同。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規范和准則由外在強制秩序來確立﹔另一方面,禮在人心中內化為德,違反禮就是違背道德,禮對人的行為和觀念產生了控制和教化。

  由此可見,禮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一種法律規范。禮用於規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明辨行為是非,懂得什麼是該做和不該做的,即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同時,禮也是一種道德規范,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通過禮的教化作用,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道德標准,通過讓人們知禮、守禮而實現“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作用。

  禮承擔了社會規范的基本功能。一是確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等級制度。在禮所建構的社會中,人們依據角色、身份、等級而確立自己的地位。這種地位秩序不能隨意破壞,否則人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僭越”或“非禮”。二是明確社會中每個個體的責任和義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了人和人之間的義務責任,協調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使居於社會各職位上的人各明其責、各司其職,以實現社會穩定有序。三是促進社會成員端正行為、修身養性。禮對個體的人的道德完善與人性培養起了重要作用。認為隻要持之以恆地對民眾進行禮義教化,就一定能使民眾提高道德自制力,從內心深處遵守社會規范,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有序。

  秩序和道德是禮的追求

  禮作為傳統社會中維護秩序的有效手段,帶有深刻的封建性和落后性。它強化了等級制度和觀念,與現代社會的平等觀念格格不入。“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禮所確立的等級秩序不能違反和逾越,這種等級秩序是以國家權力為中心,強調服從和特權,而忽視了對人本身價值的關心,很大程度上排斥了人權和自由。“禮”以其繁瑣的等級制度強化了王權的至高無上,為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起到積極作用。

  但是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維護社會和諧、重視道德教化,對於今天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禮以一定的禮儀規范、社會習俗為基礎,使社會各層次按一定的方式構成一個整體,呈現出良好的秩序性。禮規定了社會上各個階層的差別,並制定相應的行為規范,在區分的基礎上建立了秩序,明確每個個體的責任意識。人在社會當中,都要擔當不同的角色,言行舉止要遵從一定的規范。隻有人人遵禮而行,社會才能實現和諧。比如,兒女要孝順父母,學生要尊重老師。在今天的社會裡,每個公民,也都要樹立秩序意識,認可並遵守社會規則,不做違反道德和法律的事,積極承擔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隻有這樣,整個社會的和諧有序才有堅實的基礎。

  禮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並不完全通過強制,而是更多地通過內化於心轉化為人的道德自覺。禮強調人的覺悟,禮外在表現是規規矩矩的行為,這種行為需要的是內心道德觀念的支持。《禮記》中說:“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可見,禮強調的是世界觀與人生觀的改造。傳統的禮治維護的是森嚴的等級體系,但這種體系的實現並不是嚴刑峻法,而是道德教化,通過道德教化避免不良行為的出現和危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除了外在強制的法律,也還有許多內在自覺的道德約束。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能按照社會規范來確立自己的行為標准,並用這個標准約束和檢查自己,不斷地提升道德境界,整個社會也更容易實現規范有序。

  (作者單位:哈爾濱學院)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