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哲學

泛濫的哲學思考可以休矣

郭繼民  2012年03月27日08: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核心提示】,“關於××哲學的思考”,理應涉及哲學的特質——超越性。某種程度而言,我們將“關於××哲學的思考”的焦點集中於對具體問題的批判和反思固然實現了作者(思考)的目的(對一般問題進行理性的批判和對前提的反思,足以使問題分析達到深度並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但卻並沒有真正達到哲學的高度。哲學本質上是超越性的思維,它須超越具體的實証經驗。如果所謂的“哲學思考”僅僅停留在具體、經驗層面,那麼這種思考還不是真正的哲學思考。

  在“功利性”獨佔天下的當下,倡導超越性的玄學思維無疑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此亦為筆者辨析“哲學的思考”內涵之目的。

  平素寫文章,或對某問題發表看法時,人們慣於以“關於××哲學的思考”或“關於××哲學的反思”等為題,似乎加上諸如“哲學的思考”或“哲學的反思”,文章就增加了深度。當然,筆者並不否認以此命題的文章不乏佳作。筆者關心的是“關於××哲學的思考”中“哲學的思考”這一命題的內涵,或者說“哲學的思考”到底意味著什麼?

  關於“哲學的思考”,也許我們可結合哲學的含義進行解析,以期能對此問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哲學的定義形形色色,大致可歸結為以下諸種:愛智義、邏輯義、世界觀義及批判義和超越義等。

  愛智義

  哲學在古希臘意味著“愛智的學問”,簡稱“愛智慧”。“愛智慧”指通過對某具體問題的“追思”,以獲得智慧。以此義言,“哲學的思考”當為“對問題的反詰”或“對問題的追問”。然而,就大多數冠以“關於××哲學的思考”的文章來說,“思考問題”本身已然處於探求“智慧的路上”,智慧總是在思考中獲得,即言,智慧寓於思考之中。既如此,緣何還須以“哲學”冠名呢?難道僅僅為了彰顯、突出“智慧”的名分?無疑,將“哲學的思考”理解為“智慧的思考”不甚妥當,至少不甚准確——難道還有“非智慧”的思考?

  邏輯義

  邏輯義是狹義的哲學概念,哲學在古希臘亦稱“邏各斯”,即后人所謂的“辯証法”的原型。如果我們把哲學理解為“邏輯”,那麼,諸科學中最重視邏輯的莫過於數學。本質上,數學乃是邏輯的科學,然而人們很少用“關於××的數學思考”﹔或者直接採用“關於××的邏輯思考”,豈不更凸顯邏輯的力量(包括辯証邏輯、形式邏輯)!不過,就我們所見到的相關文章,其內容絕非在談論邏輯。由此可知,將“哲學”定位於邏輯亦不甚妥帖。

  世界觀義

  19世紀流行的“哲學就是世界觀”的說法在今天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普羅大眾中間更是如此。這一說法不夠准確,哲學與世界觀關系密切,但差別也很明顯。20世紀初的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曾對此作過精當的分析。即使回到“哲學是世界觀”這一通俗意義上,仍不妥當。寫文章,固然要有自己的主張、論點,但最終必然要牽涉世界觀。然而,就某個具體問題的思考而言,未必涉及“大而無當”的世界觀,因為人們的論題往往針對具體的問題有感而發。作者本人在從事“關於××哲學的思考”的寫作時,也並非首先要採取“世界觀”的視角。更何況,“哲學的思考”意味著“動態”的過程,而“世界觀”在某種程度上則是靜態的觀點,是一種凝固的框架,將“哲學的思考”理解為關於“世界觀”的思考,有失偏頗。

  批判、反思義

  批判、反思,對哲學而言,由來已久。無論被稱為“牛虻”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還是被稱為“木鐸”的孔子,無論是“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哲學創始人笛卡爾還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都把反思、批判作為哲學的靈魂。至於馬恩經典著作,亦充滿了批判的特質。當然,這裡的“批判”並非 貶義的批判,而是帶有反思色彩的前提性批判,是對某問題進行更加審慎的考察及對問題產生前提的反思。客觀地講,多數冠以“關於××哲學的思考”的命題,建基於此立場——雖然有些作者並沒有明確地意識到,但他們卻大致踐行了這一反思、追問和批判的過程:即對所談論問題產生的前提、原因進行有條不紊的分析,以期為所探討的問題提供某種方案——這種批判方法明顯帶有方法論的意義。事實上,我們讀到的絕大多數冠名“哲學的思考”的文章乃定位於此。

  超越義

  問題談到這裡,似乎“關於××哲學的思考”的話題應該結束了。其實不然,“關於××哲學的思考”,理應涉及哲學的特質——超越性。某種程度而言,我們將“關於××哲學的思考”的焦點集中於對具體問題的批判和反思固然實現了作者(思考)的目的(對一般問題進行理性的批判和對前提的反思,足以使問題分析達到深度並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但卻並沒有真正達到哲學的高度。哲學本質上是超越性的思維,它須超越具體的實証經驗。如果所謂的“哲學思考”僅僅停留在具體、經驗層面,那麼這種思考還不是真正的哲學思考。在哲學所有定義中,超越性乃本質性的概念。因此,就大多數“關於××哲學的思考”而言,遠沒有達到“超越”的程度,缺乏由具體到抽象、超越這關鍵的“一躍”。也就是說,“關於××哲學的思考”的問題,至多仍然停留在“方法論”的層次上。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仍然偏向於經驗性的、缺乏玄思的思維訓練﹔另一方面也反映實用主義的觀念根深蒂固。

  對多數作者作此“玄學”(超越性)思考的要求似乎過高,然而,一個民族的思維水平決定了其存在樣式和生存水平,沉溺於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玄學思辨固然導致空談誤國的厄運,然而僅僅把眼光注重於功利性思維的民族也注定不能走得更遠。在“功利性”獨佔天下的當下,倡導超越性的玄學思維無疑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此亦為筆者辨析“哲學的思考”內涵之目的。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