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文化領域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應認識到,在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面臨著優秀文化傳承力度不夠、外來文化強勢入侵、對文化輸入缺乏有效監測、文化走出去的內容和形式需要創新等問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為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應構建全方位、一體化的國家文化安全監測體系,加強對文化安全的監測。
構建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監測平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加強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監測,是評估文化發展狀況的重要內容,有利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應建立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監測平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和傳播的效果進行准確評估,提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應對文化安全問題的對策建議。監測體系的評價指標應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如鼓勵有關研究機構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傳播探討﹔強化文學院、國學院等文化研究機構建設,加強文化傳承內容和手段創新﹔鼓勵文化教育工作者走進社區文化站、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提供文化公益服務等。
構建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監測平台,反映文化進出口情況。監測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情況,有利於文化對外交流健康發展,有利於文化走出去。應從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的規模、競爭力、價格變動、省區分布和國際流向等方面,構建科學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指標體系,系統、動態地反映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規模、結構和趨勢。其中,規模是“量”的反映,競爭力是“質”的反映,價格變動是供求關系的反映,國際流向和省區分布是需求方和供給方結構變動的反映。
構建生活消費文化監測平台,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狀況。加強生活消費文化的監測,能夠及時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外來流行文化現象,了解外來流行文化對公眾的影響。應從現實世界和互聯網虛擬世界兩個方面,對公眾日常生活領域的各種外來文化現象進行監測,了解為公眾所推崇的外來文化品牌、語言習慣、節日、宗教信仰等情況,掌握主動權。
構建文化交流活動監測平台,掌握對外文化交流的內容和參與主體。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是文化互動的重要平台,主要包括國際學術交流、國際會展、國際文化節等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可以利用政府部門的相關數據,聯合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力量,建立統一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庫,對活動主題和內容、參與主體等信息進行監測和分析。
構建商業行為監測平台,關注文化領域的外商投資和海歸人才創業。創新文化走出去的內容和模式,需要熟悉國外文化消費習慣和國際文化貿易規則。來華外商和海歸人才熟悉國內外文化情況,應重點關注其在文化領域的投資創業和就業行為,使之成為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輸出的重要力量。應利用工商局、商務部等機構的相關統計信息,掌握外商文化投資和海歸人才在文化領域創業就業情況。推動以文化產業為特色的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園建設,給予相關政策扶持。支持海歸人才創辦出口導向型文化企業,搭建專業化的孵化服務平台。加大力度吸引文化領域高端人才。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