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正確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

蔣乾麟  2012年03月19日13:43  來源:文匯報

  ●共同富裕追求的不是“富裕均等”,而是在包容性增長中保障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共同富裕追求的不僅是“富裕一時”,而是在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協調發展中追求可持續發展

  ●共同富裕追求的不僅是“物質富裕”,更追求“精神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從“消滅貧窮”開始的。這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必然起點,也是在歷經“窮過渡”磨難后的歷史抉擇。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上,想要實現13億人口同步且均等的富裕,無疑隻能是一種空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新局面,必須擺脫對“割尾巴”的恐懼和“均財富”的擔

  憂,找到一條大家都擁護的致富之路。實踐中,我們逐漸形成了“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勤勞致富是正當的”共識。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大家都擁護的“新辦法”。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進而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這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與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所規定的。正如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所強調的那樣,“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的情況下,重溫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中“共同富裕”的思想,對於我們准確理解和正確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在共同富裕的實踐中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作為科學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科學發展的精神內核和檢驗標准。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於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業,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孜孜以求。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曾經以為,共同富裕就是“有衣同穿、有飯同食”,卻發現“大鍋飯”式的“均富”隻能導致“共同貧窮”。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經驗反復証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隻有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發展繁榮的強大物質基礎,才能筑牢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強大物質基礎,才能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物質基礎。

  發展是硬道理,這也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戰略思想。發展是硬道理,常常被理解為或者簡化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少人形象地稱之為“把蛋糕做大”的思想,盡管間或有“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與“公平優先、兼顧效率”之爭。其實,“發展才是硬道理”中所指的“發展”,本身就包括政治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內。以“共同富裕”視角下的經濟發展為例,就有一個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以及怎樣共享的問題。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成為我們黨的執政理念。關鍵在於,作為目標的共同富裕與作為過程的共同富裕如何有機統一起來,即發展成果怎樣共享的問題。我們既不能用“等蛋糕做得足夠大了再分勻”來掩蓋發展矛盾與民生需求,也不能用“切勻蛋糕”來影響社會發展活力的激發。

  毫無疑義的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追求的目標、發展的過程與最終的結果。共同富裕,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隻有准確把握“做蛋糕”與“分蛋糕”同步進行的內在邏輯,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氛圍裡通過提高效率來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經濟發展,又在堅持以人為本、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中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形成這一局面,要求我們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包容性增長中保障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創造和諧環境,在和諧環境中不斷夯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

  共同富裕的戰略思想提出后,全國各地在“先富起來”的號召下,紛紛挖掘自身優勢,形成發展優勢,涌現了發展中的“比、學、趕、幫、超”,在加速我國改革開放整體步伐的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熱潮中頻閃的亮點。然而,我們也應看到這種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由於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和土地租金上漲等原因,一些“先富”的地區出現了發展后勁不足甚至發展停滯、倒退的現象。現實告訴我們:如果追求“富裕一時”,種下的是龍種,收獲的一定是跳蚤。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每個人,追求的都應該是可持續的富裕、可持續的發展。

  共同富裕追求的首先是發展。這種發展就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為本。發展的得失成敗,要以“三個有利於”為檢驗標准,要看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歸根到底要堅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換句話說,我們謀發展、促發展就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全面發展。“一招鮮”式的單項冒尖、“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式的急功近利,不僅不是全面發展,而且有悖於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所要求和倡導的全面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發展。全面發展是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切實防止發展的片面性和單打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防止發展中出現不和諧、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制約因素。促進全面發展的關鍵在於切實把胡錦濤同志強調的“五個統籌”作為指導思想來謀劃發展、作為具體要求來促進發展、作為考核標准來檢驗發展。

  全面發展的引申之義是和諧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共同富裕追求的全面發展,是質量和效益並舉的發展,是經濟、政治和文化齊抓的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這樣的發展道路,是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共同富裕之路。循著這樣的發展道路,我們的經濟建設成果與社會發展進步必將相得益彰,城市變化與農村發展必將相互促進,國家的硬環境加強與軟環境改善必將比翼齊飛,當前的發展與發展的可持續性必將有機統一,經濟增長的總量與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必將同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與黨的建設的成效必將交相輝映。

  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之初,人們對於共同富裕的關注和討論,更多地集中在經濟發展上或者說是實現“物質富裕”上。在物質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后,不能設想沒有與之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設,不能設想“文明”建設者自身發展的長期滯后。共同富裕所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而是物質生活滿足、精神生活豐富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步推進。這是鄧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的精髓所在。鄧小平同志所強調的社會主義,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社會主義。他認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也要受到破壞,走彎路﹔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都要建設好,“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此同時,鄧小平同志十分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他強調要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要注意培養人”,“要教育后代”。

  我們通常所說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理所當然包括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理所當然包括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水平。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反復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沒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沒有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經濟很難發展,即便一時發展也難以持續。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主線,貫穿到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極大地增強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造力、感染力、吸引力,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提供了不竭的人力支持。

  促進和實現共同富裕所要求的人的全面發展,就要讓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人民文化權益得到有力保障,就是人民參與文化創造、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就是要讓人民知道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並且團結起來為之不懈努力奮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當前,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征程,就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展開,必將為我們黨永葆生機與活力提供深厚而又廣泛的群眾基礎。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人民,是看實踐。人民一看,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改革開放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萬古長青!

  (作者為南京政治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少將)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