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經濟

鄧立麗:統籌城鄉,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2012年03月19日13:51  來源:文匯報

  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縮小城鄉差別、改善人居環境的迫切需要,有助於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城鎮建設與市場化工業化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之路。

  落實“差別化”理念

  第一,城鎮化發展模式有外源型、內源型、中心地型發展模式之分,各地發展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多途徑、多舉措地來實現,既可如蘇南城鎮化中嘗試走社區政府推動的內源型發展之路,也可像溫州一樣自下而上,靠家庭經濟和商品市場推動小城鎮的發展﹔城鎮化與工業化的發展,既可同步,也可超前。

  第二,城鎮戰略定位要依據資源稟賦、歷史基礎等條件,依然可以保留農業和制造業。

  第三,根據農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傳統,尊重和保護農村民風民俗,建設一種既有現代工業文明因素,又保存優秀傳統文化印記的“田園式”新農村。樹立區域城鄉品牌特色,如旅游大鎮、物流大鎮、文化大鎮、農業大鎮、陶瓷大鎮、化肥大鎮和食品大鎮等等。第四,實行“工業拉動”戰略,既可進行橫向並購的水平型分工協作,也可採用垂直分工協作。

  “以城帶鄉”

  第一,用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計劃來控制城鄉土地的使用(如法國土地使用計劃一直訂到村鎮的每一塊土地,其用途不得隨意更改),使城鄉發展相互銜接,防止城市無限制地佔有土地,保護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同時,要逐漸形成規范和完善的規劃建設信息披露制度、項目公布制度、建設聽証制度、申述復議制度。

  第二,把小城鎮和中心村建設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點,認真實施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積極穩妥地開展鄉鎮合並和遷村並點,把小城鎮建設成為農村人口集聚、產業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中心,把中心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成為城鎮化居民點,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小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同時,加強政府的全程監管。

  第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為新農村、農村社區建設提供制度和機制上的保障。在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制定上更多考慮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結對共建,將城市社區建設、管理、發展的寶貴經驗向農村輻射。

  第四,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

  “以工補農”

  第一,試點先行,以產業資本引入農業經濟為突破口,發展農村規模經濟。允許投資者通過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成片開發經營規模農業和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和創意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科技中介業等。允許經營者在規模經濟基礎上,試辦民營農場。

  第二,推進農業現代化、科技化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力。在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的同時,大力發展“低碳農業”。

  第三,堅持“以工哺農、以工強農、以工惠農”的理念,以工業經濟優勢彌補農業經濟的不足。通過“產加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推動農業與加工業、服務業等聯動發展,創造條件讓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延伸的附加值,促進城鄉產業分工與協作。鼓勵城市工業、服務性企業向廣大農村地區拓展業務。

  落實“等值化”理念

  要以社會事業資源聯動共享為重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先,通過對幾大綜配區或有條件的地區進行試點,總結統籌城鄉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的經驗與教訓,逐步擴大范圍,最終實現城鄉等值化發展。其次,除基礎教育外,還要通過政府和私營企業同時參與的方式,形成分層次、有重點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同時,擴大農村與大專院校結對共建,將農村建設成為大專院校的實踐教育基地。再次,完善農民工外出務工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工權益。

  落實“文化繁榮”理念

  第一,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色文化,整合文化資源,加快建設地域特色鮮明、產業優勢明顯的文化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加快推動文化與經濟、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與互動,不斷催生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拓展文化產業空間。

  第二,根據農民文化消費的需求,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惠民工程和鄉村文化活動,保障農村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站)的免費開放和其他公益性文化設施的正常運轉。

  第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轉變鄉村小農經濟思想意識,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新市民。重點要加強農民工的市民化建設。農民工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推動者,是開放意識、市場觀念、新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傳播者,在注重綜合素質提升的過程中,選擇某一方面進行有效的突破,以點帶面進行,如舉辦各種形式的學習班,通過文娛、健身等活動提高市民公共禮儀教育﹔要不斷提高其市民文化素養,增強城市意識、法治意識。

  第四,要加大文化市場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和監管,抓好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引導群眾自覺抵制封建迷信文化的侵蝕,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農村文化陣地。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