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消費是堅持以人為本、追求合理消費需求最大化滿足的可持續消費,它具有消費主體大眾化、消費產品綠色化、消費行為文明化、消費環境生態化等特征,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在消費領域的體現。在發展新階段,擴大消費需求需要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社會再生產環節構建長效機制,促進新型消費。
建立居民收入和消費與經濟同步增長的聯動機制
收入是消費的基礎,消費能否增長、消費結構能否改善,主要取決於居民收入狀況。隻有建立居民收入和消費與經濟同步增長的聯動機制,才能形成“經濟增長—居民收入增長—居民消費增長—經濟持續增長”的良性循環。
建立以居民收入增長為中樞的居民消費增長與經濟增長的聯動機制。首先,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工資集體協商等制度,保証勞動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企業利潤增長同步。其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就業、住房、醫療、農民工與貧困家庭教育保障力度,為居民消費解除后顧之憂。第三,改善消費品供給結構。完善商品流通體制,整頓市場秩序,使消費者的潛在需求都能轉化為現實需求。第四,加大公共產品供給力度。大力發展社會公共事業,改善公共消費環境。
建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聯動機制。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尤其應把發展經濟的重點放在農村,使廣大農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盡快趕上來。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增加對農村居民的轉移支付,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建立不同社會群體收入增長的聯動機制。擴大消費須扭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社會消費傾向。應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等手段促進初次分配公平,通過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增加對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等手段強化二次分配調節收入差距功能,積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促進各個社會群體合理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建立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良性互動的耦合機制
隻有實現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良性互動,才能充分發揮消費需求的目標激勵和市場約束作用,以及產業發展對消費需求的滿足與刺激作用,促進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有機結合,形成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
建立可持續投資機制。生產的起點是投資,建立可持續投資機制是實現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良性互動的前提。其一,引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投資者和企業不僅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應追求整體社會福利最大化。其二,建立嚴格的投資評審制度。加強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工作,提高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准入標准。其三,建立重大投資項目的公眾參與制度。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商業項目和公益項目,應建立健全聽証制度。其四,實施投資獎勵政策。對有利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和示范項目,政府可以採取以獎代投、資金補助或貸款貼息等方式予以支持。
建立產業政策科學決策機制。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是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杠杆。應擴大產業政策決策咨詢范圍,在以國家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為主導的基礎上,擴大行業協會和企業的作用,發揮企業家、學者的作用,形成政、學、產相結合的重大產業政策決策體系,保証產業政策充分反映產業發展現實和需求。
完善宏觀調控機制。宏觀調控可以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促進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良性互動。其一,通過制定實施公共項目規劃激勵供給,滿足大眾需求。其二,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手段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市場供給進行激勵,以滿足市場消費需求﹔通過引導和管理社會需求引導和促進產業發展。其三,通過購買價格補貼、消費稅減免、消費貸款貼息等方式,促進消費需求結構和產業供給結構相適應。
建立促進消費環境優化的市場監管機制
消費環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消費傾向。建立和完善促進消費環境優化的市場監管機制,營造良好消費環境,是擴大消費的必要條件。
價格監管機制。物價部門不僅應履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職能,而且應全面、系統地開展市場價格監管工作。主要包括:制定實施制止價格壟斷、價格欺詐、價格歧視等法規,加強價格行政執法機構的執法能力,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認真受理群眾舉報,引導經營者誠信經營等。
質量監管機制。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形成監管合力。主要包括:健全完善商品質量管理制度、商品經銷檢查驗收制度、不合格商品召回及退市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市場開辦單位日常自檢為基礎、工商部門抽檢為保障、社會檢測機構復檢為補充的三級商品質量檢測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專業檢測功能,提高產品質量檢測的信息化水平等。
交易監管機制。加強消費市場交易監管,改善交易環境。主要包括: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加強市場交易規范化建設,加快建設網絡商品交易監管信息化平台等。
建立消費需求結構優化升級的引導與調控機制
引導與調控消費需求結構優化升級,有利於引導消費者樹立科學文明的消費價值觀,形成和諧健康的消費方式,提高全社會消費文明水平。
文化引導機制。通過消費價值觀教育、消費道德宣傳、消費行為干預等,發揮文化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引導作用。在學校開設系統的消費教育課程,包括環保教育、節約教育、理財教育等,在社會普及消費知識。廣泛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進行文明健康消費宣傳,對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費行為通過輿論監督等手段進行適當干預。培養居民消費的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樹立健康消費價值觀。
政策調控機制。通過消費政策對消費行為進行科學引導和宏觀調控。制定消費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消費發展的階段性目標與具體領域目標,設計總的消費發展思路。完善消費財稅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農村轉移支付力度,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建立針對政府和企業的綠色考核制度。清理整頓過時的消費政策。
法律管理機制。通過實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手段維護消費者權益,引導社會消費行為。針對消費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修訂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依法制止和查處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培育民間消費者組織,向消費者提供咨詢服務,幫助解決消費糾紛。
(作者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責編:秦華、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