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在感受諸如“價值失落”的困惑時,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
在當代中國,道德狀況特別是“道德困境”問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那麼,究竟該怎樣認識和看待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和“道德困境”問題呢?
■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和現實背景出發
當人們在看待社會的道德狀況、談論“道德困境”問題時,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暗含著一個前提或一種心理期待: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狀況應該是白璧無瑕、高尚美好的,社會風俗應該是清明一片。執著於這樣一種心理定勢和路徑選擇,人們的眼裡就容不得沙子,於是現實生活中那些傷風敗俗、腐敗墮落、假冒偽劣、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人和事,便被極大地放大起來,人們心裡充滿的是道德的憤慨和心靈的困惑。
盡管人們在理性上承認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是這種過渡的初始階段,但是人們在感情上卻不願直面這種初始過渡時期的真實內涵。事實上,所謂過渡,就意味著多種社會因素的長期並存和沖突,就意味著新舊體制的膠著和艱巨的轉型,因而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切都在變。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來客觀地看待這種過渡,就不難理解當代中國人在走向市場經濟、走向現代化的征途中,確實面臨著道德建設上的重大考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真和假、善和惡、美和丑同生共長的現實世界。真、善、美和假、惡、丑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它們並存和共生在一個統一體內,相互矛盾沖突,此消彼長,此起彼伏,使社會的整個精神結構呈現出一個錯綜復雜、多維交織的動態圖景。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我們在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時必須肯定的歷史事實和現實背景。
■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的所謂“道德困境”,應該持有理性立場
首先應當認識到,道德是一種精神現象,關涉到人的內心世界,因此無論是就整個社會還是個人而言,道德的進步或退步都是一個總體性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社會道德進步是一個通過善和惡的矛盾斗爭而實現的螺旋式的上升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善和惡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沒有斗爭就沒有進步。人們現在似乎不再習慣於這樣來看問題,但它畢竟是辯証的唯物論的一條基本原理。
我們還可以看到,在階級對抗和有階級的社會中,特別是在社會急劇變化和迅速轉型的時期,倒退和絕境往往是道德進步的伴侶。新道德的產生和發展往往也是這樣。某一時期社會上道德的逆轉和衰退,往往正是新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先聲。人類就是這樣克服和解決一些倫理道德問題,又會遇上一些新的甚至更多的倫理道德問題,道德的進步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斗爭的極為復雜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這是為古今中外社會道德發展的歷史所証明的一條道德進步的客觀規律,也是我們在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所謂“道德困境”時應該持有的理性立場和理論依據。
■要認清道德進步的規律,看到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
章太炎先生曾經提出“俱分進化論”的理論,他認為在社會的發展中,善在進化,惡也在進化。這種觀點的深刻之處在於看到了道德進步的復雜性,批判了那種認為人類在道德上是不斷走向墮落的道德悲觀主義的觀點,但它畢竟缺乏歷史主義的把握,看不清道德進步的規律,忽視了對善惡斗爭的發展趨勢和歷史走向的分析。認識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必須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把握時代的特點,超越應然與實然的困擾,走出感性和理性的糾結,才能作出理性的、客觀的判斷。
首先,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范圍在不斷擴大。這不僅是指人們已經把人和自然的關系置於道德思考和價值評價的視域之中,直面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提出了環境正義的問題和建設“兩型社會”(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張,而且過去的一些被遮蔽的或尋常百姓無法問津的道德領域也日益廣泛地進入公眾的視線之中,隱蔽的惡行在不斷被曝光。這也正是在經濟不斷增長、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不斷改善的條件下,道德問題、“道德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第三,道德調節的手段在不斷完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作為調節機制的。改革開放以來,揚善抑惡的道德調節手段在不斷增加和豐富。傳媒的參與,互聯網、微博的發展把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歷史証明,當一個社會在全民層面上感受到諸如“信仰危機”、“價值失落”的困惑時,這不僅表明這個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的嚴重挑戰,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當代中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履行某種道德義務,而是在自覺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來越成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良好的道德關系的主體,這正是道德調節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征。
第四,個人道德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在不斷豐富。個人的道德意識是人們的道德關系賴以健全的思想基礎,也是指導人們實現道德行為選擇,進行道德活動的內在動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左”的路線的否定,人們在逐步擺脫“行政本位”的束縛、僵化教條的桎梏甚至對“金錢至上”的依從。當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主體。個人完善的道德動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這一切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聚在個人道德世界中的體現,它成為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作為主流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產生良好影響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黨和國家“以人為本”和建構和諧社會的目標的提出,既是對這一進步趨勢的自覺反映和把握,又是推動這一進步潮流的有力支撐和價值導向。(作者為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所教授)
核心詞
“道德困境”
所謂“道德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涵義。一是與“道德危機”的概念同義,它是指整個社會道德失控,主流道德失聲,社會道德狀況脫離有序軌道,成逆轉或倒退的趨勢。二是指社會主流道德與非主流道德處於急劇對抗、沖擊的狀況。三是指主流道德仍佔著社會的主導地位,但主流道德的發展受到非主流道德的嚴重挑戰與干擾,甚至在某些社會領域非主流道德反客為主,使整個社會道德狀況呈現一定程度的無序。(唐凱麟)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