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一筆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一代又一代人為編輯和翻譯經典作家的著作手稿進行了不懈努力。
“完整無損、一字不改”或者“根本不印”
早在馬克思恩格斯生前,就有人編輯和出版他們的著作。19世紀50年代初,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成員海爾曼·貝克爾以文集的形式編輯和出版了馬克思於40年代撰寫的一些著述。后由於貝克爾被捕,這套文集隻出版了第1分冊。
馬克思去世后,各國社會黨人希望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883年,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普列漢諾夫、查蘇利奇等人建議,為出版《馬克思全集》通俗版籌集資金。
當時的德國,正施行嚴格的書報檢查制度,為了保持著作的完整性、科學性和革命性,恩格斯不希望將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任務委托給他人,打算親自來完成這項工作。恩格斯曾談過馬克思著作的編輯原則:要麼完整無損、一字不改,要麼根本不印。
1894年,在完成《資本論》第3卷的編輯工作后,恩格斯意識到自己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實現這一願望,隻能留待后人去完成。恩格斯去世前,曾立下遺囑,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馬克思的手稿和書信歸馬克思女兒愛琳娜保管(1898年愛琳娜逝世后轉歸德國社會民主黨)﹔恩格斯的全部書信(除了別人寫給他的私人信件分別歸還寫信人外)、手稿以及馬克思恩格斯之間的通信和其全部藏書,歸德國社會民主黨保管。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遺產交給了考茨基、伯恩施坦、倍倍爾等恩格斯遺囑執行人。根據當時的分工,考茨基負責編輯有關剩余價值理論的手稿,伯恩施坦與倍倍爾負責編輯馬克思恩格斯的書信。
19世紀90年代末,愛琳娜·馬克思-艾威林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於50年代撰寫的一些文章的文集。1905—1910年,考茨基編輯出版了三卷本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史》。1913年,伯恩施坦與倍倍爾出版了四卷本《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1917年,梁贊諾夫出版了兩卷本《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
恩格斯逝世后,受德國社會民主黨委托,梅林編輯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1902年,迪茨出版社出版一套四卷本《卡·馬克思、弗·恩格斯和斐·拉薩爾的著作遺產》。
俄國花重金搜集、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手稿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1918年,俄共(布)決定成立籌備翻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委員會。主席是伊萬·伊萬諾維奇·斯克沃爾佐夫-斯切盼諾夫,俄國最優秀的馬克思著作翻譯者之一。此后不久,人民委員會決定成立國家出版局,下設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別委員會,叫做“馬克思委員會”,列寧是編輯委員會成員。
1918年,馬克思委員會擬定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28卷。但編輯委員會沒有原稿,因此不得不依據伯恩施坦“整理”過的書信集和考茨基編的《剩余價值學說史》等版本。由於材料不足,在出版了四卷著作后,該計劃於1922年中斷。
1920年12月,列寧主持下的中央全會作出決定,在世界上成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博物館。1921年1月對這項決議作了修改,決定不叫博物館,而叫“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研究院開始工作的地方是沃斯德維亨卡和舍梅特耶夫胡同拐角處的六間小房,1921年遷至多爾戈魯基舊王宮。
梁贊諾夫任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長,他在流亡德國和奧地利期間,就深入細致地研究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19世紀工人運動的歷史,並密切接觸德國社會民主黨負責保存並籌劃出版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人士。阿多拉茨基后來接任梁贊諾夫出任蘇共中央馬列研究院院長。他們被列寧稱為“最可信賴的人”和“博學的馬克思主義者”。
1921年2月2日,列寧給梁贊諾夫寫了一個便條,上面共有七項內容,其中第五條談道:“我們有沒有希望在莫斯科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過的全部材料都搜集到?”列寧的這個便條是一個完整的提綱。它是建立研究院的指導方針,規定了研究院幾十年內的實踐活動。
遵照列寧的指示,貧困的蘇維埃政府不惜花費黃金去尋找、購買和復制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等。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也曾呼吁所屬各國分支,向莫斯科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提供援助。之后德、法、英、匈、比利時和奧地利等國的共產黨人陸續搜集到500多冊馬克思私人藏書、筆記、信件等,成為莫斯科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的珍藏。截至1930年,莫斯科研究院擁有馬克思恩格斯的文獻4316份,還有437份原件和近5.5萬頁照片復制品。
梁贊諾夫為蘇共中央馬研院搜集馬克思恩格斯的遺著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是自恩格斯逝世后對馬克思恩格斯遺著進行系統選擇、整理、編目和說明的第一人。
自1928年起,莫斯科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開始出版俄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當時,這套全集是在梁贊諾夫的主持下編輯出版的,自1931年起,由阿多拉茨基主持編輯出版。這一版擬訂出版29卷,由於第20卷未能編輯出來,所以總共出了28卷。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編譯局)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