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3.26%,並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面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全球性難題,如何養老、何處養老也成為我國面臨的重要民生問題之一。
A
養老現狀 無法樂觀
老齡人口近兩億,我們卻面臨養老服務體系不全,養老機構嚴重不足,養老服務設施嚴重落后,遠遠滿足不了現實需要的局面。
據統計,2011年底,我國各類養老機構的床位為315萬張,佔老人總數比例僅為1.77%。記者多年前曾到北京一所公辦養老院採訪,那時院裡千余張床位已滿,想進住得排隊等3年,而現在排隊人數增至7000多人,老人要住進去,至少得等10年了。社會上雖有一些民辦的奢華養老機構,但高收費導致中低收入的老年人住不起。
長春80歲高齡的李老先生住進養老院后,同住的另一位老人全天開著收音機,讓他很不適應。入住養老院后存在的“混住”、“生活習慣不同”、“孤獨”、“缺乏醫療條件”、“護理不規范”等問題,又使一些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導致養老日益成為個人或家庭的沉重負擔。面對目前“421”型的家庭結構,凸顯居家養老很多障礙。而社區養老模式中機構不完善,設施不配套,醫療無保障,也難獲青睞。
現實中社會保障、養老保險不同城市無法互通,城市人和農村人、事業與企業職工,養老金標准不同,缺少統一的制度。我國各項配套的養老社會制度建設相對滯后,也增加了養老困境。
人社部尹蔚民部長在今年兩會上向中外記者介紹,去年我國企業職工養老金收入1.3萬億元,支出約1.2萬億元,略有結余,去年財政對職工補助大約為1800多億元,如果扣除財政補助,有13個省有缺口。這也意味著全國養老保險收支出現赤字並非遙遠之事。
全國人大代表吳明樓說,我國目前採取的現收現支養老金制度,是用在職職工繳費支付退休者養老金,不足時再由財政補貼,現每退休1人則至少需要新增3名參保人員才能基本保持原有平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清華養老金工作室主任楊燕綏教授指出,2013年我國勞動人口開始以每年約700萬人的速度下降,而65歲以上老齡人口也在以同樣速度增長。由此看來養老金收支將嚴重失衡。
B
養老模式 期待多元
老齡潮正在逼近,增強多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已成當務之急。在我國人口結構快速變遷、傳統家庭養老保障功能萎縮、政府財政支付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推進社會化養老共建保障模式應是符合國情的首選模式。
理想情況是,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有社會福利性質的公辦養老院,承擔保障性基本養老服務﹔有營利性的商業養老機構,滿足高端群體的個性化養老需求﹔還要有更多社會公益組織舉辦的養老機構,提供專業和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這種多元的社會化養老模式,就需要公共服務體系、社會化養老機構、社會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保險等一系列制度建設的全面跟進。
人社部社會保險研究所研究員何平說,國家基本保險這幾年進展很快,原計劃2020年對農村老年人實現普遍保障,現在看今年底全國所有老年人都會有一份養老金。而企業年金的發展緩慢,政策早已在2004年出台,目前建立年金的企業大概隻有3.7萬戶,佔我國企業總數的0.3%。這些企業的人員有1355萬,大概佔參保企業職工的6%左右,遠遠沒有達到最初設計的目標。另外,政府的鼓勵和優惠的稅收政策沒有完全落實。
社會化養老的嚴峻形勢,也促使有些企業積極探索。上海家帝豪有限公司推出“消費養老”模式,重慶市老年事業發展基金會、重慶消費養老發展辦公室,聯合工商銀行、中國人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實施了“積分寶消費養老”等,成為企業通過自身的消費平台,對消費養老產業模式進行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上海家帝豪有限公司自2010年開始實踐的“消費養老”模式,讓消費者在購買企業商品的同時,獲得一定比例的獎勵積分。消費者若願將積分參加“消費養老計劃”,企業將通過第三方金融保險機構進行保值、增值運作。若干年后,消費者可按比例領取,補充自己的養老金。目前,“消費養老”模式得到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保障、養老、消費、法律等諸多領域專家、學者的肯定。一些專家認為,“消費養老”這種新興模式,既有利於企業做大做強,也為養老保險提供了廣闊的巨大資金來源,促進養老保險業的發展,還可在不增加消費者負擔的情況下,逐步為其積攢一筆可觀的養老金。
C
老有所養 還需扶持
中國的養老政策規定,大多是在計劃經濟框架內制定的。要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老有所養”、“加快建立健全養老社會服務體系”,專家建議,盡快制定新形勢下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使政府或民間的養老產業在大發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
針對養老金標准不同的問題,海南省人大代表王一新主張,基礎養老金應該盡快實現全國統籌,做這件事雖不那麼簡單,可用10年甚至更長時間做到全國養老金的基本統籌,不管是城市、農村,還是干部、農民,均享受同等的基礎養老金,既體現出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又便於管理。
楊燕綏教授說,上世紀80年代全球進行了養老金制度結構調整、改革。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完成了養老金結構調整。現在國人有很多個人賬戶,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城鄉居民儲蓄、消費積分等個人賬戶,需要整合。
解決社區或居家養老的諸多問題,也需中央政府立足國情,制定政策及法規。至於新興的消費養老產業,進一步發展存在行業政策空白點,為防止出現不規范的操作問題,希望主管部門盡快牽頭制定產業政策指導意見,規范消費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
對於制約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的問題,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表示,國家已對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及養老服務機構,在資金投入、土地供應、稅費減免、社會融資、政府補助、供水供電供熱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要採取措施抓好落實,還要盡快制定政府補貼、購買服務、高齡補助等新政策,並把利好政策及時上升為法規和規章。(本報記者 李海秀)
(責編: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