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學壇新論

文化之力——論精神空虛不是社會主義

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2年04月16日09:15  來源:求是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價值理念、文明傳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體現。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決定》提出了“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的重要論斷,要求全黨深刻認識到,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化了黨對文化的力量、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一、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進方向。

  國家和民族的前進需要文化的積極引領。文化是引領國家和民族前進的旗幟和號角,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社會的進步總是以文化的進步為先導。歐洲文藝復興將近代歐洲引領到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高度重視用文化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更加自覺地承擔起以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的責任,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科學發展需要文化的積極引領。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共同繁榮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特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同發展是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繁榮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當前,文化不僅直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成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突破口,文化資源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文化消費日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和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事實証明,隻有當文化表現出更大力量的時候,經濟的發展才能走出低水平重復的惡性競爭,走向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環,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時,人文精神的培育,優秀文化的滋養,高尚道德的培養,崇高情操的陶冶,是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必由之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需要文化更大的繁榮進步,需要文化更直接而強烈的引領。

  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需要文化積極引領。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誰佔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和較量,更深層次體現為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在文化領域,西強我弱的態勢仍然沒有改變,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很大程度上利用文化載體、以文化形式出現,其核心是西方價值觀的滲透。在當今中國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任務更加艱巨。而以文化展示本國形象、傳播價值觀念,拓展國家利益,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特別是主要大國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世界很多國家都將文化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我國目前雖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現在的國際地位還不相稱,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綱領、文化設計、文化理想,沒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要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不可能的。隻有加快構筑我們的文化優勢,才能贏得主動,維護國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二、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決定》明確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這不僅是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人民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共產黨人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人民群眾不僅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社會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也表現為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化建設,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更加明確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重要論斷。因此,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全面提高人民素質,創造人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歷史任務。

  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文化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文化需求快速增長,呈現出高品位、高質量和個性化、多樣化的特征。文化越來越成為人民精神上的內在需求和普遍需求,成為一種重要的、特殊的民生工程,成為民生幸福的要義和美好生活的保障。但當前我國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具體表現為: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重要性認識不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產品創作雖然總體繁榮,但文化精品不多。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原創力不強,知名品牌不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文化產業遠遠沒有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因此,必須把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任務,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同時,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人民群眾既是文化成果的享用者,也是文化建設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產品的創造者,是文化建設的主體,這是唯物史觀在文化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為廣大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提供廣闊舞台,讓蘊藏於人民群眾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事實上,人民群眾作為文化的享用者和創造者是統一的。一方面,文化建設隻有把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產品才有廣闊的市場,文化發展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人民群眾享用文化成果的過程,既是文化產品的價值實現過程,又是文化建設主體的再創造過程。隻有形成文化創造—文化消費—新的文化創造的良性循環,文化強國的目標才能越來越近。

  三、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生存發展、國家繁榮興盛的精神支柱。因此,我們必須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分發揮出全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為科學發展提供堅強思想保証、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以“興國之魂”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民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是一盤散沙,四分五裂,就無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特別是對於像中國這樣擁有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民族凝聚力不僅是國家強大的基礎,而且事關國家的統一和生死存亡。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首先取決於其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核心價值體系是一種文化賴以確立、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沒有它,一個國家、民族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就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規范。當前,在我們國家,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任務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因此,鑄就具有統攝、引領和整合作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成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靈魂。

  以民族精神激勵斗志。偉大的事業需要並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偉大的事業。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同志就號召全黨同志一定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全黨堅持發揚五種革命精神。江澤民同志指出,沒有堅強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胡錦濤同志一再強調,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勵人民把愛國熱情化作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以思想不斷解放推動事業永續發展。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更需要用高昂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來鼓舞斗志。

  以改革創新精神激發創造活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力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命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就要求我們始終把創新作為一種責任,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讓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文化是引領創新的領域,也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要使全民族創造活力持續迸發,就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繼承前人的文化創造,吸收借鑒國外有益成果,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新的文化創造。

  在當代中國,文化不僅是發展的手段,更是發展的目的。半個多世紀前,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中國應當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復興的中華文化必將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散發出璀璨的光彩,為人類文化繁榮發展書寫出美好的新篇章。

  (執筆:洪向華)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