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典型的高度就是艺术的高度

张江 吴义勤 宋伟等2018年07月17日10:0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典型的高度就是艺术的高度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吴义勤(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宋 伟(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柳建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悠久的历史与沸腾的现实,为文学塑造富有中国特色、本土经验的人物形象乃至典型人物提供丰沃土壤。文艺工作者贴近大时代的灵魂脉动,表现历史剧变中人的命运遭际,塑造萃集时代和人生深刻内蕴的英雄、弄潮儿、普通人等形象,丰富当代文学人物画廊,正逢其时

  张江: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谈到“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时,特别提到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塑造问题。他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这既体现文艺创作基本规律,也切中当下文艺创作的某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反思提高。

  典型塑造是文艺创作中心环节

  吴义勤:文艺作品需要通过典型人物讲述故事、揭示主题,并以此来吸引受众、感动受众,因此,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就成为一部叙事作品成败的关键。恩格斯在给哈克纳斯的信中谈到“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艺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从中外文学发展史来看,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始终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环节。优秀的叙事文艺作品,因为成功塑造了典型形象,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笔下的阿Q、巴金笔下的觉新、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曹禺笔下的繁漪都是典型人物。当代文学经典成功塑造的朱老忠、杨子荣、梁生宝、江姐等新人物形象,也都以鲜明时代性和丰满性格感动成千上万读者。

  相比之下,当前文艺创作还存在不小差距。在典型人物形象塑造问题上,我们经历过理论的混乱和认识的误区,也走过不少创作实践的弯路。改革开放前,文艺创作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现过简单化、机械化倾向,“一个阶级一个典型”“主题先行”“理念先行”等认识误区影响文艺作品人物刻画的质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现代主义文艺和先锋文学兴起,反典型、反英雄、去崇高化、碎片化、符号化等创作理念开始流行,人物形象塑造对文学作品的价值被轻视,有作家公开宣称在作品中不塑造人物,即使刻画人物,也拒绝人物的社会性、时代性、历史性,而一味专注于人物潜意识和欲望心理的挖掘描写。由此,“大写的人”变成“小写的人”,是非善恶完全被“零度情感”取代。

  面对当下高歌猛进的时代和波澜壮阔的生活,“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既是新时代给文艺家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当代文艺家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