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要义在于典型化地表征时代
张江:典型的要义在于表征时代。从文艺本体角度来讲,这意味着,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艺术应该是也必然是与时代贯通的,而不仅仅是只与“自我”相通的“内化品”。它浓缩时代、折射时代、呼应时代,成为时代的意义表征。从文艺创作角度来讲,这意味着,典型环境也好,典型人物也好,都应该在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历史人物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社会历史属性是它们的天然属性。
宋伟:“典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个关键概念。恩格斯曾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评析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标尺。长期以来,围绕恩格斯关于“典型”问题的探讨取得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内涵。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对于“典型”问题的理解依然存在“狭隘化”倾向:将“典型”仅仅理解为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写作手法,导致社会历史维度的缺失,难以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广阔社会历史视野。
所谓“社会历史维度”就是强调文艺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强调文学艺术在宏阔的历史意识观照中承担社会关怀的神圣使命,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以这样的视角来理解“典型”,尤其是理解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就会使其获得应有的理论内涵。具体而言,文艺创作者只有具备自觉的历史意识、独到的艺术眼光和卓越的艺术能力,才能以艺术审美方式塑造时代人物、折射时代精神,真正做到“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新时代文艺创作者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期待,在这样的历史视域中,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经典。
典型人物是文学史醒目坐标
张江:一段时期以来,有人把“典型”和“类型”相提并论,要用“类型化”取代“典型化”。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无法互相替代。类型是文学细分的结果,它对应市场取向和受众趣味,是大众文化工业的产物。典型对应的则是文学作品的内在品质和高度,是衡量一部作品成败得失的重要指标。只有类型没有典型,中国文学无法实现向“高原”甚至“高峰”的迈进。
柳建伟:什么是文艺高峰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成功塑造出一个或若干个典型人物形象的作品。鲁迅如果没有塑造出阿Q这个不朽典型人物,今天恐怕难以站在中国百年文学最高处。曹禺如果没有塑造出繁漪、陈白露这两个一言难尽的典型人物形象,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百年话剧史上的顶尖人物。《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都成功塑造出典型人物群像。
外国文学史同样印证这个论断。没有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这四个悲剧人物,便没有莎士比亚戏剧之王的地位;没有拉斯柯尔尼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便没有说不尽的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典型人物是文学史最闪亮、最醒目的一个坐标。没有这个坐标,就不能成为吸引全世界目光的文学胜景。综合考虑,典型人物一般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特征:代表的广泛性、性格的独特性和心灵的深邃性。代表的广泛性是指文学人物能够代表一个群体,折射时代精神;性格的独特性是指文学人物的性格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心灵的深邃性是指文学人物生动立体,富有精神内涵。
习近平同志抓住文艺创作要害,号召作家艺术家着力创造典型人物,为中国文艺铸就新的高峰。当代中国正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社会生活天翻地覆,为新的文艺高峰积累肥沃土壤和丰富营养。作家艺术家们若仔细研读生活,遵循文艺创造规律,一定能创造出一批可与这个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典型人物形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