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劳动是人创造自身幸福的根本途径正是基于唯物史观视野中对幸福的“人”之主体和“现实”之维的理解,马克思对如何获得幸福即所谓“幸福在哪里”做出了回答:幸福必定是在人创造幸福的活动中获得,劳动是人创造自身幸福的根本途径。正是基于对“劳动创造幸福”的设定,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不能创造幸福”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道德批判。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共产主义劳动实现完整幸福从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幸福获得路径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劳动何以创造幸福”。
关键词:劳动;马克思;共产主义
作者简介:
共产主义劳动实现完整幸福
从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幸福获得路径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劳动何以创造幸福”。第一,劳动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人既是劳动的主体,同时也在劳动中“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带来了“人的依赖关系”向“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变,工人的劳动丧失了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他人占有和奴役下的被迫的、不幸的劳动。而在消灭分工和私有制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克服了对物的依赖而相互自由地联系,每个人在全面的社会生产劳动中实现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由此,“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简言之,劳动不仅是获得幸福的路径,而且是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于一体的“人民的现实幸福”本身。
第二,劳动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工人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仅能维持其最低的生存需要,只是“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因此,工人既无法通过劳动而获得体面生活的物质基础,更无法在劳动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缘于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者“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从而陷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不幸之中。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为了维持生存,仍然需要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而且随着人的全面发展,这种需要还会不断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劳动生产力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将会日益富裕,享受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而用在这方面的劳动时间却越来越少。这种为了生存和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的基础。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劳动的特点在于不再是被迫的、强制的,而是变成自觉自愿的愉快的事情。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其本身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