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

赵曦2018年05月07日08:5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高等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环顾全球,美国的总体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成果转化的收益位居世界各国前列。理解美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必须从政府治理和高校管理两个层面分别展开,正是由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有机协同,既保障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激发了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积极性,而且为成果转化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

  科技成果转化成就大

  20世纪40年代,许多美国高校成立了资助项目办公室(SPO),主要负责处理由政府、企业、个人资助的科研项目。其中,由政府自主科研项目所取得的专利、软件和著作权等发明成果,所有权长期属于政府。由于当时的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统一的专利政策,所以这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必须通过26个政府部门的审批。截至1980年,联邦政府虽然持有2.8万件专利,但授权商用的比例低于5%。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繁琐的行政手续直接导致了大量专利闲置。其次,政府成为科技成果的管理者,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进行成果转化。最后,受政府资助的高校、中小企业虽然具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意愿,却苦于没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发展契机出现在1980年。在威斯康星大学等机构的游说之下,美国国会参议员伯奇·拜厄与罗伯特·杜尔提出《拜杜法案》,1980年由国会通过,1984年进行了修订。该法案明确规定,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的发明成果,所有权属于高校等受资助单位,从而引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变革。到2008年,美国高校的技术许可收入已超过34亿美元。根据2009年194所美国高校的数据统计,2007年美国高校共获得488亿美元的研究经费。1998年至2006年期间共引入新产品4350个,其中2006年产出的新产品686个。利用高校科技成果,每年衍生创办555家新公司,平均每周创造13个新产品,成立10家创新公司。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至今,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且一直保持着比较活跃的状态。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官方网站的数据,在2008年之前,美国每年的高校专利许可数量从未达到3000项,而2008年实现跨越式腾飞,高校许可数量高达3818项,且保持着稳定增长的状态,到2016年为4149项,2017年达到4496项。

(责编: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