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我们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流行说法。已经成为公认的流行的说法,既没有必要改变,也是不能改变的,改变了可能会造成思想混乱。我的目的在于,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名称的含义,要按他们各个时期的著作的本来意义去理解,而不要不加分析地用后来流行的称呼去理解。在我国学术理论界,由于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情况不甚了解,从而对他们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名称的本来意义发生误读和误解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一:前面已经讲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共产主义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运动和环节,是共产主义运动在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后;共产主义运动仍然具有局限性,社会主义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制度。但在我国学术理论界,在解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多数人都是按照流行的说法,把这部著作中讲的社会主义社会说成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把共产主义社会说成是马克思当时所理想的社会制度。这就与马克思这部著作中的本来意义完全相反了。
例二:恩格斯在1890年8月21日致奥托?伯尼克的信中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他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这个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10](P443)这里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仅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而是包括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内的整个共产主义社会的全过程。换句话说,这里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样的,两个名称没有区别,指的是同一个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新社会。如果把这句话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解为仅仅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就缩小了这句话的适用范围,似乎恩格斯这句话讲的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而没有包括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也是如此的意思。事实上,恩格斯这句话是说,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在内的整个未来社会,都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例三:恩格斯在1890年8月15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曾经讲到:“在《人民论坛》上也发生了关于未来社会中的产品分配问题的辩论:是按照劳动量分配呢,还是用其他方式。人们对这个问题,是一反某些关于公平原则的唯心主义空话,而处理得非常‘唯物主义’的。但奇怪的是谁也没有想到,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但是,在所有参加辩论的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它应当也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但是,合理的想法只能是:(1)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2)尽力找出进一步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向。”[11](P691)恩格斯这段话中的“未来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仅仅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而是包括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在内的整个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亦即整个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变和不断进步的社会,它在每个发展阶段上都有特定的生产和社会组织,因而也有特定的分配方式。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亦即整个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它也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我们知道,恩格斯完全赞同马克思这个观点。据此可以合乎逻辑的推断,恩格斯这段话至少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的分配方式是不同的。他所说的“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可能指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而他设想的“进一步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向”,可能指的就是随着生产和劳动组织的进步,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将由按劳分配过渡到按需分配。我国学术理论界有些人在引用恩格斯这段话时,把“未来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理解为仅仅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并借助于这种理解,否定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基本分配方式,这是违背恩格斯的原意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高放?也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J]?理论视野,1999(6)
[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