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提出实现共产主义要有两个绝对必需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即普遍贫穷的共产主义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生活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会死灰复燃。第二个前提是,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而形成的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他们认为,如果没有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就只能有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而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会随着交往的扩大而消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旧式分工和异化,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情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们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和批判者。”[3](P85)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已经把理想的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为什么没有把这部著作作为他们不再把未来理想社会的名称叫做社会主义社会而改称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在世时以及逝世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部著作没有公开发表,因而也就没有产生社会影响;二是这部著作中仍然存在类似《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共产主义只是看作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动的遗迹。例如,他们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实的前提决定的。”[3](P87)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这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恩格斯把这部著作作为他和马克思把未来理想社会不再叫做社会主义社会而叫做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写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和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对他们为什么改变未来理想社会的名称作了说明。他指出: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信徒,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派当时都已经缩小成逐渐走向灭亡的纯粹的宗派。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想用各种万应灵丹和各种补缀办法来消除社会弊病而毫不伤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只有工人阶级中确信当时政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那一部分人,当时把自己叫做共产主义者。这是一种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共产主义;但它却接触到了最主要之点,并且在工人阶级当中已经强大到足以形成空想共产主义,在法国有卡贝的共产主义,在德国有魏特林的共产主义(恩格斯这里对卡贝和魏特林的共产主义的评价与前面讲到的马克思在1843年9月致卢格的信中对这两人的共产主义的评价是有区别、有变化的———引者注)。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欧洲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地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就在这两个名称中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个名称,而且后来也根本没有想到把这个名称抛弃。[3](P256-257)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当时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个名称,而且自此以后也没有想到过要放弃这个名称。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