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顾海良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读解的新视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摘选评价

  2012年11月29日13:12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已经成为马克思经济思想研究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无论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史还是对《资本论》创作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在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研究已经超越经济学意义,成为马克思整体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最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以下简称为《文集》),对马克思三部经济学手稿的选编,特别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的摘选,展示了马克思经济学和马克思整体思想研究的宽广视域,显示了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新读解取向。

一、《文集》摘选的《手稿》内容及其意义

《文集》共摘选了《手稿》13个片段,对这些片段的基本内容,作了两个方面的说明。

一是《文集》“第8卷说明”把这13个片段概括为六个方面主题:一是人的历史发展的三种社会形式:二是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三是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和矛盾;四是机器体系的发展及其应用的重大意义;五是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六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预测。

二是《文集》对摘选的13个片段分别加的标题,概括了各片段的主题。这些标题依次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交换价值和社会交换关系的性质;资本的历史使命;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资本的二重倾向:扩大所使用的活劳动和缩小必要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作用及其界限;异化劳动和资本,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普遍性趋势;剥削社会中的劳动和真正自由的劳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自由;机器体系和科学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化;资本主义条件下和共产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

从这两个方面的说明来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文集》摘选的片段,达到了《文集》“第8卷说明”提出的“作为对《资本论》的理论观点的补充和阐发”的要求。这些片段的主题和内容,在《资本论》中大多有过直接或间接的阐述。例如,关于“资本的历史使命”、“资本的二重倾向:扩大所使用的活劳动和缩小必要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作用及其界限”等,特别是“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更是读解《资本论》第1卷商品货币理论的重要的“补充和阐发”。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片段,包含了《手稿》“货币章”关于商品货币理论的重要论述。“货币章”以对蒲鲁东主义者达里蒙《论银行改革》中的货币理论批判为起点。从对货币关系的探讨中,揭示出交换价值的内在规定性;从对交换价值的探讨中,揭示出价值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价值向货币转化的内在必然性。“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片段进一步探讨的是,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商品向货币转化的问题。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片段,首先揭示了商品的二重存在形式的涵义:其一,商品本身和商品价值的二重存在,也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规定及其矛盾;其二,商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交换价值的二重存在。价值不仅是商品的一般交换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商品交换其他商品的比例的“指数”。“交换价值所表现的正是这个商品换成其他商品的比例;在实际的交换中,商品只有在和自己的自然属性相联系的并且和交换者的需要相适应的数量上,才是可交换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实质上就是商品内在的货币属性;货币与商品脱离的过程,就是这种内在属性取得外在独立存在的过程。

货币是商品内在的二重存在形式的外在化的结果,是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手稿》据此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认为:“产品的交换价值产生出同产品并存的货币。因此,货币同特殊商品的并存所引起的混乱和矛盾,是不可能通过改变货币的形式而消除的……同样,只要交换价值仍然是产品的社会形式,废除货币本身也是不可能的。”二是认为:货币作为同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作为其他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化身的规定性,使货币具有四个重要属性: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交换手段;在契约上作为商品的代表;同其他一切特殊商品并存的一般商品。“所有这些属性都单纯来自货币是同商品本身相分离的和对象化的交换价值这一规定。”货币在其第四个属性上,已表现为资本在历史上的“最初”形式。这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从商品的内在规定中揭示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从而使货币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片段,不仅对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问题作了论述,而且还对货币的产生进一步深化了商品内在矛盾的问题作了阐述。其一,商品内在的二重形式一旦外在地表现为商品和货币对立的形式,商品内在的可交换性就以货币形式存在于商品外,从而货币就可能成为某种与商品不同、对商品来说是“异己的东西”。其二,商品的交换行为也因此而分为在空间和时间上彼此分离的、互不相干的两个存在形式:卖和买。商品交换行为的直接同一已经消失。其三,随着交换价值脱离商品而在货币形式上独立化,随着卖和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离,整个交换过程也开始同交换者、生产者相分离,在生产者之间出现了一个商人阶层。商人阶层的产生形成了交换的“二重化”:一是为消费而交换,另一是为交换而交换。后一种新的“不协调”的形式已经包含了“商业危机”的可能性。其四,交换价值一旦采取货币这一独立的形式,就不再作为商品的一般性质而存在,它必然在与商品的并列中“个体化”,即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并列的“特殊商品”。从商业中分离出来的“货币经营业”就是专门经营这种“特殊商品”的。显然,“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片段对《资本论》第1卷中商品货币理论的“补充和阐发”,对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也有重要启示。

第二,《文集》摘选的片段,并没有仅限于“作为对《资本论》的理论观点的补充和阐发”的视角。如果完全按照“作为对《资本论》的理论观点的补充和阐发”的要求,《手稿》中的有些片段是必选无疑的。如关于商品范畴作为经济学体系逻辑起点的论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片段,基本搞清楚了价值、交换价值作为商品的内在要素和机能的性质,以及货币成为商品内在矛盾运动产物的问题,商品就成为最抽象的范畴,就必然成为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据此,《手稿》紧接着“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片段之后强调指出:“有必要对唯心主义的叙述方式作一纠正,这种叙述方式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探讨的只是一些概念规定和这些概念的辩证法。因此,首先是弄清这样的说法:产品(或活动)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成为货币。”《手稿》在此第一次确定了以商品为经济学体系的始基范畴,即以商品范畴为理论体系叙述的逻辑起点,从而确立了后来的《资本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再如首次提出剩余价值范畴及其意义的论述。《手稿》在对资本主义生产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中提出,“价值所以能够增加,只是由于获得了也就是创造了一个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必须使劳动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因此“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现为超过他作为工人的需要,即超过他维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的剩余劳动”。资本的使命就是创造这种剩余劳动,攫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范畴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中的一次“术语的革命”,奠定了《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石。还如对“资本一般”范畴的论述、关于论述“资本”结构的阐述等等。如果《文集》摘选的内容,仅在于对《资本论》理论的“补充和阐发”,这些相关的部分是不会被遗漏的。

第三,《文集》摘选的内容,实际上超越了只是“作为对《资本论》的理论观点的补充和阐发”的要求,包含了对《手稿》中经济学以外的、特别是集中反映马克思整体思想的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论述的摘选。《文集》对马克思整体思想的有关论述的摘选,涉及马克思关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许多观点在马克思后来包括《资本论》在内的著述中,都没有再度出现或没有再次直接论及。

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有必要提一下著名学者戴维?麦克莱伦编辑的《手稿》英文摘译本和他对摘译本内容的评价。麦克莱伦在1971年翻译出版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文节译本)是较早的英文译本,这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包含了我们现在称作《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全部内容。《手稿》的英文节译本比马丁?尼古拉斯于1973年翻译的《手稿》英文全译本早两年出版。在英文节译本的《序言》中,麦克莱伦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纲》是马克思所有著作中最基本的著作”,“是马克思思想的中心点”。因此,“没有相当广泛地收选《大纲》的马克思著作选集肯定是极其不适当的。在讨论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问题时,不考虑《大纲》也注定是要重新做起的”。对于有学者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作是“真正的马克思的新鲜材料……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关键性阶段”的评价,麦克莱伦认为,把这一评价用在马克思的《大纲》上,“要更有道理得多”。麦克莱伦的结论是,从马克思经济学来看,“《大纲》的论题比以后包含在《资本论》中的论题要广泛得多”;从马克思全部思想来看,“《大纲》应该是马克思撰写的最基本的著作”。“《大纲》比其他著作更多地包含了马克思各方面思想的总结。”麦克莱伦就是从马克思经济学和马克思整体思想的角度来选译《手稿》相关内容的。甚至在选译的关于经济学的有些片段中,麦克莱伦也冠以超越经济学意义的标题。如《文集》摘选的“交换价值和社会关系的性质”片段,麦克莱伦也选译了,但他将其分解成标题为“社会权力和个人”、“异化、社会关系和自由的个性”和“一般劳动和特殊劳动”的三个片段,以突出《手稿》中经济学以外的马克思的整体思想。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