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未来社会过渡观:对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全面性的科学预测
《文集》摘选的“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普遍性趋势”、“机器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以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化”、“资本主义条件下和共产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等片段,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特别是对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的探讨等等,成为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过渡理论的重要文献。
《手稿》指出,向未来社会的过渡是以现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为前提的”。资产阶级社会内部产生的“一些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是未来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因此,“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这是马克思整体思想中关于未来社会过渡理论的基本观点。
从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物质条件”角度,《手稿》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成就,认为“资本是生产的,也就是说,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超过必要劳动的剩余劳动本身成了普遍需要,成为从个人需要本身产生的东西”,从而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创立了坚实的物质前提。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育了与工业化过程相适应的劳动过程的“严格纪律”,并使之发展成新一代的“普遍财产”。再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科学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开辟了广阔前景,资本对科学力量的占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机器和机器体系的广泛运用,结果可能就是:“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对待自己的越来越丰富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替人从事的劳动。”
《手稿》根本不打算对未来社会的具体制度和体制做出描述,例如,在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关系的预测中,《手稿》只作了三个方面的基本预测:第一,向未来社会过渡是资本内在逻辑的必然趋势。资本按照其内在的必然趋势,破坏了以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切的地方性的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
但是,资本并不能“实际上”克服以往社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因为旧社会存在的每一种限制,在本质上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资本在克服旧有限制的同时,新的限制又不断产生。“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第二,未来社会所有制产生于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越来越狭隘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中,其本质规定就在于: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占有和控制这些生产资料的主体是“社会化的工人”,即以高度的“社会性”和“科学性”为基础的结合劳动主体,或者说是“联合起来的个人”。第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社会全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一方面,在这一基础上,社会经济活动发生了本质变化,“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首要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消费品分配原则。这时,由于“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被设想为社会劳动”,“因此,不管他所创造的或协助创造的产品的特殊物质的形态如何,他用自己的劳动所购买的不是一定的特殊产品,而是共同生产中的一定份额”。这种以共同生产为基础的,以社会劳动时间为尺度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包含了马克思后来作了详尽阐述的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
《手稿》坚持从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上,把握未来社会过渡的根本特征。《手稿》指出,个人的全面性决不是“想象的”或者“设想的”,而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要达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不是使一定的生产条件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生产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生产完全为了“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于是,“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人及其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人对自然力的统治和充分利用,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等等,都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以上提到的系统的社会发展观、科学技术发展观和未来社会过渡观,虽然还不是《文集》摘选的有关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全部内容,但这几个方面的理论观点已经足以说明,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意义,不只在于马克思经济学或《资本论》创作史的研究,还在于包含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整体思想的研究。这就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的当代意义。我们应该肯定,《文集》对《手稿》的摘选拓展了读解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广阔视域。(注释略)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3期
![]() |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