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顾海良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读解的新视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摘选评价

  2012年11月29日13:12  

三、科学技术发展观:对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社会运用形式的探索

《文集》摘选的“机器体系和科学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化”片段,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判断、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及其社会应用意义的理解、对自动化时代人类文明进步与挑战的预测,是马克思整体思想中珍贵的理论遗产。

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首先体现于科学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体现于科学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手稿》提出:“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没有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自动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机器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固定资本加以应用,无非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的体现。这一过程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手稿》不仅明确提出了科学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命题,而且还透彻地分析了科学从潜在的生产力向直接的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特征。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过程的必然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得到了特殊的应用。在这一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另一方面,资本又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发展中,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之后,直接劳动者虽然一直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因素,但他们始终只是围绕着生产工具或机器、机器体系进行活动。“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而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在这一过程中,“科学通过机器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手稿》指出,不能因为机器和机器体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获得最适合的形式,就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机器和机器使用的最适合和最好的形式。实际上,“资本唤起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唤起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一切力量”,形成“炸毁这个基础的物质条件”。

科学及其技术的发展,是引致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和强大动力。《手稿》指出:“在大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发展为自动化过程的劳动资料的生产力要以自然力服从于社会智力为前提,另一方面,单个人的劳动在它的直接存在中已成为被扬弃的个别劳动,即成为社会劳动。”科学在直接生产力中的作用,加大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速度和规模,为现代化大生产和全社会的协作提供新的基础。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科学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原有的生产发展的基础被新的“社会活动的结合”所取代。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全过程在新的基础上真正地被联结起来,使得社会生产力摆脱原有生产关系桎梏,形成适合于社会生产过程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过程的劳动组合方式。另一方面,《手稿》强调指出:“这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的发展,本身又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科学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着生产过程中劳动主体和客体的结合方式,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