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倪梁康

倪梁康:羞感·身体·道德

——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

  2012年11月28日14:08  

[1] 或许M. 舍勒可以算作一个例外。他曾提出“羞与羞感的现象学”,将此纳入现象学情感分析的领域,并试图从中得出伦理学的结论。

[2] 在此意义上,这篇文字可以说是一个书评:既是对陈少明的“明耻——羞耻现象的现象学分析”一文(宣读于2006年6月3日在广东佛山高明举办的“哲学与知天命”研讨会),也是对让·克洛德·布罗涅的《廉耻观的历史》一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的评论。而后从他们的论述转向现象学的伦理学家马克斯·舍勒(M. Scheler, “über Scham und Schamgefühl”, in: ders., Gesammelte Werke, Band 10, Bonn 1986, S. 65-154; 中译文:“论害羞与羞感”,林克译,载于: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上卷,页531-628)和分析哲学的伦理学家恩斯特·图根特哈特(E. Tugendhat, “Zum Begriff und zur Begründung der Moral”, in: ders., Philosophische Aufs.tze, Frankfurt a.M. 1992, S. 315-333.)的思考上。这些思想者的相关思考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讨论羞耻与道德的关系。

[3] 参见布罗涅,《廉耻观的历史》,同上,页338-339。

[4] 这个问题在陈少明的文章中也已涉及。参见该文注1。也可参见布罗涅在《廉耻观的历史》中对法语的“廉耻”的词语和历史的概述,同上,页XIII。

[5] 布罗涅对廉耻观的分类显然借鉴了舍勒的成果。参见布罗涅《廉耻观的历史》,同上,页XV,以及页VI-XI。

[6] 例如,儒家对“羞-恶”、佛教对“惭-愧”的各种解释,都将它们看作是精神层面的感受。将身体羞感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讨论,可以说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特点。

[7] 身体羞感大多与性羞感有关。舍勒认为,性羞感是身体羞感的下属形式和核心。参见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页576。

[8] 在孟子的四端说中,现今真正得到大多数伦理学者认可的伦常之端只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否可能成为另一个基石,我们在后面再做讨论。——在孟子的四端说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母爱、责任等等从属天性的感受中发现本性伦理学的基础。

[9] 在西方思想家中,卢梭的立场可能是最接近孟子的。卢梭虽然没有把伦理学建基于人的“羞恶”本性之上的想法,但却赋予“怜悯”(孟子的“恻隐”)本性以极高的地位,把“自爱”与“同情”(或“怜悯”)看作是“两个先于理性而存在的原理”:“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由于它调节着每一个人自爱心的活动,所以对于人类全体的相互保存起着协助作用……正是这种情感使得一切健壮的野蛮人,只要有希望在别处找到生活资料,绝不去掠夺幼弱的小孩或衰弱的老人艰难得来的东西。正是这种情感不以‘你要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这句富有理性正义的崇高格言,而以另一句合乎善良天性的格言:‘你为自己谋利益要尽可能地少损害别人’来启示所有的人。后一句格言远不如前一句完善,但也许更为有用。”(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李常山译,北京,1982年,页67、页102-103)

[10] 参见布罗涅,《廉耻观的历史》,同上,页VIII。

[11] 参见布罗涅,《廉耻观的历史》,同上,页X。

[12] 舍勒的名言是:“羞感仿佛是人类本性的明暗交接处。”(Scheler, Gesammelte Werke, Band 10, Bonn 1986, S. 67)

[13] 参见,《舍勒选集》,同上,上卷,页540-541。

[14] 参见,《舍勒选集》,同上,上卷,页559。他在这里把主张后天羞耻观的学说看作是“最愚蠢的”。

[15] 关于“责任”,洛克曾试图将它论证为一种天生的本能。在证明“雌雄间的结合目不只是为了生殖,而且也是为了延续种类”之后,他将此结论也推及人类,认为“人类中两性的结合关系,所以不得不比其他生物较为长久,其主要的——如果不是唯一的——原因即在于此”。具体地说,由于女人有怀孕的机能,因而在怀孕期间,父亲就必须照顾他所生的子女,而且要照顾很长的时期。这可以被看作是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它与种类的自我保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卢梭反驳洛克,认为后者所说的并非自然状态中的事实,而是在有了社会之后才出现的事实。参见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李常山译,北京,1982年,页181-182。

[16] 舍勒认为,神不会害羞,关于某个“害羞的上帝”的想象是“荒谬的”(《舍勒选集》,同上,页531-532)《圣经》的许多记载还表明:上帝会利用人的羞耻心来惩罚。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赞同布罗涅所说:“犹太人的上帝首先是有羞耻心的上帝。”(《廉耻观的历史》,同上,页281)

[17] 参见,《舍勒选集》,同上,页544、页547。

[18] E. Tugendhat, “Zum Begriff und zur Begründung der Moral”, in: ders., Philosophische Aufs.tze, Frankfurt a.M. 1992, S. 315-333.

[19] 这与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是基本一致的。“羞”指羞耻,“恶”指憎恶;前者是对自己的有损价值的意、言、行的道德反应,后者是对他人的有损价值的意、言、行的道德反应。

[20] 内心制裁的对立面是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外部制裁。

[21] 参见舍勒“羞与羞感”文章中的第四部分“性羞感及其功能”。载于:《舍勒选集》,同上,页576-618。

[22] 《舍勒全集》,同上,页557、581。

[23] 《舍勒全集》,同上,页543。

[24] 在中译本中,此句被错误地译作:“正因为羞感绝不是一种社会的感觉,所以它也不是纯粹的性感觉。”(《舍勒全集》上卷,页543)由于此句事关问题核心,所以需要在此特别提出。

[25] Kant, Metaphysik der Sitten, Teil II, Tugendlehre, S. 242f. 这段文字出自笔者:“良知:在自知与共知中间”,载于: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页27-28。 

来源: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网站

(责编:张湘忆(实习)、张湘忆)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