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景天魁

景天魁: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和周密布局

  2012年11月27日14:32  

四、关键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思路

正像搞经济建设要解决发展模式、发展思路一样,搞社会建设也要解决发展模式、发展思路问题。长期以来,之所以造成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财政支出结构严重失衡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思路存在的偏颇。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发展思路,实在是关键中的关键。

1、投资于社会建设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财政收入投向经济建设,希望借此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如果投向社会建设,例如,养老、医疗、低保,好像只是支出,能有收益吗?会不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首先,需要决定生产,需要层次决定投资方向。在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的阶段,必须加紧发展食品加工、服装鞋帽等日用品的生产,主要产业是低端制造业,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依靠拼资源、拼人力,造成高能耗、高污染,在这一阶段的投资是财政收入直接投资于经济,主要形式是办企业、上项目。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们的需求水平相应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要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的高质量经济增长,在这一阶段,直接投资于社会建设,发展社会福利,保证社会安全,促进文化繁荣,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需求,从而激发人民群众更强的发展活力,间接地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践表明,我国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实现这种转变是必然趋势。例如,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江阴市的干部群众认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新一轮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数据,更要看社会发展;不仅要看人民富裕程度,更要看群众幸福感受。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是顺应人民渴求幸福的愿望,激发他们创造幸福的热情,带领他们共建共享幸福生活。”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阶段性跨越,确实意味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改变,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侧重点、关切点可能不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也有差别,包括财力的投放,社会资本的流向,财政支出的结构都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次,即使从经济发展而言,社会建设带动的许多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的丰厚利润已经超过包括电子产业在内的其他行业,老年服务业、妇幼保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也都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不仅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迅速提高,而且带动就业的能力也超过第二产业。

再此,归根到底,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还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执政理念问题,政绩观问题。如果只追求任期内的眼前政绩,那么,修大马路、大广场,见效快,很抢眼。而投资于教育,要十年树人;投资于健康一时也难以见到明显效果。可这些却是根本大计,长远大计,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源泉。

2、解决不公平问题会不会降低发展活力?

在改革开放前期,我们要靠让少数人先富起来,适当拉大社会差距,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只靠少数人的带动作用已经不够了,要靠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更大的活力,共同奔小康。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使少数人获益过多,少数人积极性高。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福利,健全社会保障,保证社会安全,大多数人都获益。解决教育不公平,可以使多数人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健康不公平,可以使大多数人提高身体素质;解决收入不公平,可以使大多数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样实现的社会公平,能够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也会转化成经济发展更可靠的动力。

实践证明,社会差距过大,社会不安全,即使GDP快速增长,实际生活质量也未必能提高,反而可能降低。一些地方发案率上升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甚至高于经济增长率,不得不把大量资金用于维持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缺乏安全感,将住宅安装上防盗门、防盗窗,不仅影响市容,还造成新的安全隐患。经济增长的实际社会效果大打折扣。只有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经济发展让大多数人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和均衡的发展,经济增长才可能持续。

3、给社会力量让出空间会不会影响政府权威?

加强社会建设,政府负有重大责任,但又不能大包大揽。正像搞市场经济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样,搞社会建设则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要重视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公民的有序参与。让出一些空间,让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拿出一些资金,支持公益性、慈善性、服务性组织及其活动。表面看来政府管的事情少了,资源分散了,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体制,形成各方合理分工、责任共担的格局。

从理论上讲,权利性质不同,权威来源也不同。封建社会,皇帝一人专政,君权神授;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掌权,权利来源于资本;我们的政府官员,权利是人民赋予的,理应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得好,政府就有权威;否则,高高在上,管的事再多,也不会有真正的权威。

从实践上讲,一些社会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成立市民中心、村民议事会,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平台。政府把一些资源、一些社会事务,让给民间组织,形成合作关系,政府负责监管,与经济利益脱钩,不与民争利,反而能够树立权威。

总之,社会建设的任务是复杂而艰巨的,它比经济建设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建设本身也具有更加明显的时空特性,它不仅受到发展阶段的限制,也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千差万别,社会体制更是各具特色。我们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上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才能逐渐深化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十七大报告对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和周密布局,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我国的社会建设必将开创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冷溶主编:《邓小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 景天魁主编:《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8年01期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