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不是一味地强调GDP,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争取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
正如经济建设有投入才有产出一样,社会建设也要有投入。特别是涉及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事业,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空谈不行,必须出实招,办事实,而关键就在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经济、轻社会”的财政支出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那么,社会这条腿到底“短”到什么程度呢?依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计算卫生和教育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可以看到:比例最高的国家,例如瑞典、丹麦、法国、德国、古巴,占13%-15%;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占10%-12%;俄罗斯、巴西、韩国、泰国,占6%-7%;印度占5%,我国的这一比例比印度还要低,只占4.5%。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支出情况与我国的可比性更强。整个社会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阿根廷是65.1%,智利65.9%,哥斯达黎加65.1%,巴西54.2%,墨西哥52.9%,秘鲁37.5%。那么,我国这个比例是多少呢?2006年刚刚达到21%,而这一年是我们非常强调民生、强调社会建设的一年,此前年份的这个比例还要低一些。可见,我国这一比例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比,也是非常低的。所以,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改变财政支出结构。
特别是当前,我国各种各样复杂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矛盾,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尤为必要和迫切。如果与1957年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时候比较,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差距拉大,社会财富过快地向少数人集中,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心理的不平衡,社会差距达到或者超过了临界点。人们对不公平的感受或者对差距的敏感程度,在不同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当差距包括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接近或者超过临界点的时候,人们对不公平的敏感度开始强烈起来。为什么最近这些年群体性事件增多,上访告状的增多,与人们的不公平感明显上升有非常直接的关系。2004年被称为我国的上访告状年,而引起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也发生了变化。1998年-2001年,上访告状主要起因是下岗失业职工的安排、待遇问题。但是,2004年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引发的矛盾成了主要原因。应该承认,我们前些年对征地、拆迁的经济补偿确实是偏低的。城里人的住房、农民的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城市改造、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应该使他们受益,而不是受损。浙江宁波市让被征地农民成为新开发项目的股东,平等分享发展成果;许多地方改变一次性货币补偿为长期性制度补偿;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尊重老百姓的参与权,平等协商,做到“零上访”。征地、拆迁一类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的利益性矛盾,有人总结说人民内部矛盾得用人民币解决。虽然不一定全面,但毕竟表明要让老百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经济发展这个“蛋糕”不仅要做大,还要分好。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解决分配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要难。怎么分好“蛋糕”的问题,对我们经济和社会能不能持续健康发展影响极大。
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以十一五规划为标志,我国的社会建设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今后,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完善社会建设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民生问题的解决,都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而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在其中具有导向性、决定性的作用。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