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②⑤⑧(12)(13)(15)(16)(26)(36)(44)(4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3、95、233、156、373、78、174、373、2、135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
④ 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
⑥(17)(20)(25)(34)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228、144、224、26页。
⑦(14)(23)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4、242、23页。
⑨ 参见《美国人》(双月刊)2007年11月~12月号罗恩?卡利克题为《中国模式》的文章。
⑩ 参见威尔?赫顿2004年5月9日在英国《卫报》发表的《伟大的中国商城》一文,参见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模式的评论》,《红旗文稿》2009年第8期。
(11) 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 Struggle,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5, p. 25.
(18) 宿景祥、齐琳主编:《国外著名政要学者论中国崛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
(19) 《“十二五”规划将成中国发展分水岭》,《参考消息》2011年3月16日。
(21) 《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9月20日。
(22)(2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128页。
(2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174、113页。
(27)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241、250页。
(28) 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30) 以上数字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31) 参见中新社2009年7月26日刊发《穿行新旧中国的美国记者:中国的变化像科幻小说》。
(32) 潘维主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页。
(33)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35) 叶启绩主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37) 《中国给社会主义带来希望》,《参考消息》2003年5月14日。
(38) 《欧洲切忌将中国“妖魔化或理想化”》,《参考消息》2011年3月18日。
(39) 《福山分析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参考消息》2009年8月19日。
(40) 《中共体制灵活多变让西方惊恐》,《参考消息》2010年7月29日。
(41) [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6页。
(42)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玢、刘瑞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43) 《“中国模式”缘何对世界充满魅力》,《光明日报》2009年6月27日。
(46) 《西方媒体出现反思中国模式新动向》,《参考消息》2009年7月7日。
(47) 俞可平:《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红旗文稿》2005年第19期。
来源:《江海学刊》(南京)2011年4期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