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肖贵清

肖贵清: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

  2012年11月26日13:44  

3.党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

第一,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过程中打破旧传统、破解新问题、解决新困难的一把钥匙。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并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的设想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束缚,也没有被其他发展模式所左右。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从毛泽东提出要突破苏联模式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到后来邓小平提出实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等等,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当然,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马克思主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解放思想绝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因为“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22)

第二,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总结经验和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大优势,是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就是要在总结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走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同样是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邓小平总结旧中国之所以落后,新中国之所以没有快速发展起来的经验,指出“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他还指出,改革开放是新事物,“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2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又不断总结苏联经验、拉美经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正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三,注重党的先进性与执政能力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是推动实现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党的建设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法宝。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能否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关键取决于党。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同时,特别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9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强调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正是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才得以始终能够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重任,并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使党能够逐渐把握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规律。

第四,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这一探索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作为检验探索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是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主体,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最终价值目标就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把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和综合国力标准一起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则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论述,都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诠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探索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就在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了人民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动荡和贫困状态,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而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把社会力量凝聚起来,各种势力相互争斗,甚至内战连绵。”(25)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复杂的国内外条件下快速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并成功引领当代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根本原因是因为有了一个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4.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路径

第一,渐进式的改革。探索发展道路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选择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原因。道路的探索过程也是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但中国共产党却用自己的智慧,以渐进式的方式实现了改革的目标。采取渐进式的探索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们要探索的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既没有先例,更没有现成的答案,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探索这样一条道路,需要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采取“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一步走错,就会全盘皆输。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还可以避免出现社会动荡,从而损害改革的大局,使改革难以继续深入下去。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渐进式的改革可以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掌控改革的整个过程,尤其是能够始终把握改革的发展方向,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不像苏联那样的激进改革,当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为之晚矣。“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26)

第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在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进程中,特别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改革的过程,探索就是改革,改革亦是探索。没有改革,就没有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而进一步的改革也能为道路的深入探索提供动力。成功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关键就在于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深入,而确保改革持续深入的关键则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棋盘上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一着下好了,全盘皆活,一着下不好,全盘皆输。在探索的过程中,党始终认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发展才是改革的目的;也不能只顾眼前的改革而破坏改革所需要的稳定环境,从而使改革被迫中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从而推动了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也确保了党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取得成功。

第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这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事情都要搞好,但是主要是必须把经济建设搞好”。“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做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7) 正是通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一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因为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只是经济的发展,还要有政治的民主、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和谐。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党的十三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

5.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又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文化条件。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凝聚中国人民为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顽强奋斗,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的精神旗帜。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公无私”等集体主义传统为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提供了精神支撑。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思想的时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就在于它所强调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智慧。“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为当代中国发展道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文化支撑。追求和谐,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28) 的治国理念,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协和万邦”等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为当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