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价值及其意义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在实践中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向世人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1.当代中国发展道路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其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引领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改变了中国人民落后的面貌。彻底改变中国人民落后的面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主要的目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29)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1956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仅为104元,1978年增长到184元,2008年增长到8183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57年的65.7%降至2008年的43.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降至2008年的37.9%。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亿5千万降至2008年的4007万人,并且贫困的标准也比以前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56年的0.63‰提高到2008年的51.2‰。普通中学毕业生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由1956年的9.4‰提高到2008年的270‰。(30) 同时,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变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文明、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一位曾经穿行新旧中国的美国记者说:“外貌上,中国人更高,更漂亮了”,“中国人的态度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他们总是表现乐观,他们的行为举止中常常带着一种骄傲,对国家的骄傲。”(31) “一个公布于2008年7月23日的皮尤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24个国家中,中国是人民对其政府最满意的国家之一,超过80%的受访者对中国的经济和整体发展方向感到满意,而6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做了正确的事。”(32)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就算是最基本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体系都没有。毛泽东曾经诙谐地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33) 几十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的高速公路网已遍布全国,中国的宇航员已经漫步太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早已被一个崭新的中国所取代。曾经的东亚病夫举办了最出色的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曾经封闭保守的中国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世界博览会,曾经异常落后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以新的形象把自己展示给世人。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首先,党员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进一步提升了党的威望,增强了党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积极分子愿意加入到党内来,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同时,一批又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到党内来,使党的队伍逐渐年轻化、知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党员的社会成分、社会职业趋于多样化,既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又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其次,党对先进性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使党认识到,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还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再次,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深入,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日益深化,党的执政理念不断升华,从注重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要求,逐渐转变为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执政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为更加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党也特别注重执政绩效,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2.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用鲜活的实践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如果不能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就不能发挥其理论的威力。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特定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具体斗争提出的具体观点、具体行动纲领,则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实际的变化,全部照搬照抄。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还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封闭的,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不变的,静止不变就会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教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发展,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新政策的产生,就不可能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许多问题没有本本可以找,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和总结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中求得解答。”(34)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做出明确的阐述,而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并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通过自我完善,通过不断改革来解决矛盾并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党在探索的过程中,打破了人们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认识,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在解决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对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做出阐释,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又大多是建立在落后的社会基础之上,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像立足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开放,独立自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好的发展经验等等。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解决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而是在俄国、中国这样的资本主义还没有经过完全发展的国家率先出现。在两制并存的时代如何发展好社会主义成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课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没有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建立在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绝对对立和对国内不同建设路线无情批判的基础上的。因此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结构、价值步骤、价值标准和价值实效等各方面的认识缺乏辩证思维,均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歪解”(35)。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过程中,客观地分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一定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断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好的发展经验。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6)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度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结局。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证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恰恰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探索出一条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中国的发展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全球资本统治的破坏性进程的出路,也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对社会主义前景的希望。”(37) “自东欧和苏联的共产主义衰亡以来西方首次面对制度层面上的根本性挑战。‘新东方’已取代‘旧东方’。”(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视域,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复兴。
3.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有力回击了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价值,还在于创造了一条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途径,并有力地回击了民主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宣布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苏东剧变以及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最终只能有一条道路,即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使“历史终结论”不攻自破,连福山自己都指出:“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39) “在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倒台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成功使西方渴望实现‘历史终结’的良好愿望化为泡影。”(40)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至少已经证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加市场经济并非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公式。中国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通过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又可以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从而保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失为现代化的另一种选择。
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的意识形态,在民主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一些国家的福利制度日趋完善,工人劳动条件不断改善等等,但民主社会主义在少数国家的相对成功并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黯然失色”,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未来。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号称社会主义,其许多主张却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不仅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实际上也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根本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也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是其最基本的前提,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民主社会主义以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和护士”自居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埋葬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是对“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彻底否定。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新自由主义道路主张完全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新自由主义看来,自由是效率的前提,用哈耶克的话来说,“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人都强加一个统一标准”(41),但实际上,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化只是对国际垄断资本的自由,在自由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失去的恰恰是自由,而被迫依赖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参与全球化,推动自由贸易,避免了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与新自由主义主张完全的私有化不同,中国允许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全的私有化并不能把财产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俄罗斯的经验表明,私有化只能是极少数垄断寡头们剥夺广大人民群众的饕餮盛宴。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完全市场化不同,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放任的市场经济只能使更多的资源向垄断资本倾斜,只能成为垄断资本的剥削工具,市场所带来的效率是资本剥削的效率,两极分化是放任的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市场所带来的效率却可以服务于人民大众。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新自由主义道路有着根本的不同,新自由主义道路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哲学,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新自由主义道路并非通向自由与光明,而恰恰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4.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就连布热津斯基都认为:“中国很可能会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特别是被前苏联各共和国的人民,看成是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模式,可以用它来代替已宣告失败的共产主义制度和西方式的建立在自由市场基础上的民主制度。”(42) 当然,我们从来都不认为中国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一个可供模仿或复制的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是中国模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不像有的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不仅在借鉴他国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且提供了可被其他国家效仿的强国富民的途径”(43)。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中国所能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恰恰是,不要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因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44)。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再一次说明,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是世界的固有属性,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上没有固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可供选择,立足自己的国情,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虽然中国不可能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标准的可供模仿的发展模式,但中国在探索过程中的许多经验确实可以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借鉴。中国道路的开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当然,不是把它搬给别国。”(45) 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由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复制,但可借鉴中国模式背后务实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根据自身国情探寻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46) 因为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深刻的教训,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不仅对于中国自己在未来的发展,而且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迎接全球化挑战、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国家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47)。
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引领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审慎地看待已取得的成就。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仍处于探索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防止腐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树立良好大国形象等许多棘手的难题和严峻的挑战。当代中国发展道路能否继续引领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取决于能否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必将随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不断成熟,并继续引领中国的未来。
![]() | ![]() |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