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刘建军

刘建军: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

  2012年11月26日10:47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是否必要?它的特点和使命是什么呢?

1.爱国主义教育依然十分重要。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在于爱国主义存在的合法性。有爱国主义就会有爱国主义教育,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既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爱国主义继续存在,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也会继续存在并发挥它的作用。事实上,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回事,而是一回事。爱国主义教育并不在爱国主义之外,而是爱国主义现象的一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延续和发展的结果和必然要求。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爱国主义从自发向自觉发展。爱国主义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它体现出一种天然的情感倾向。这种自发性是爱国主义具有深远渊源和深厚根基的体现和证明,是爱国主义天然合理性的表现。但爱国主义的存在不能满足于自发状态,而要向更加自觉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体现合理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延续中曾以不同形式存在着,一方面要适应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在成长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存在和发展遇到新的挑战,具有空前的复杂性,因而更需要对爱国主义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而爱国主义教育就起着这样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甚至主要不在于鼓动人们的爱国情感,而更在于引领人们的爱国感情和言行,使爱国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更加自觉,更加合理和美好。这也将有助于避免和减少狭隘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沙文主义等对爱国主义的干扰、绑架和误导。

再次,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减弱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过度冲击。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冲击既是巨大的,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我们承认这种冲击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甚至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因为它有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沟通和联结,有助于人类最终实现天下大同。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种冲击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以及破坏性。这种冲击的程度和某些后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破坏性地打击了仍然具有十分必要的存在价值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由于千百年来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把许多美好的心愿、感情和精神价值都与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因而当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产生巨大冲击的时候,也一同冲击和削弱了人们许多其他方面美好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抵御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过度和盲目冲击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人类各种爱国主义遗产,传承爱国主义崇高精神。

最后,从当今世界来看,各国都在进行甚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图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自身的独立、主权和国家利益。这一点,在经济全球化扩张的过程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特别是一些处于高速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比如金砖国家等,都明确地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球化条件下的重要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尽管经常批评和指责发展中国家的爱国主义为“民族主义”,但他们自己也在有意识地凸显其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二战以后,德国在清理法西斯主义影响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与“爱国主义”决裂的过程,甚至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个或多或少是负面和贬义的词汇。但在半个世纪之后,在全球化时代迅猛到来的时候,德国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在逐步回归,爱国主义教育悄然出现。至于美国,就更典型了。在“9·11”事件以后,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而国家领导人也一再强调爱国主义。从小布什到奥巴马,尽管方针政策有所不同,但在强调爱国主义方面一脉相承。布什以爱国的名义要求国人支持他发动一场又一场的反恐战争。而奥巴马那些充满激情和变革精神的演说,也始终贯穿着一根爱国主义的红线。他甚至为了打消一些白人选民对他作为一个黑人是否足够热爱美国的顾虑,而在演说中一再表白自己的爱国信念。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爱国思想必须永驻你我心中,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培育于我们孩子幼小的心灵之中。”[9](P56)鉴于“有许多年轻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先辈的光荣事迹”,因此,“身为美国人,身为父母,在家里,在学校,向我们的孩子灌输历史知识是我们的神圣职责。”[9](P57)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东方大国,作为一个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当然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根据新的形势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

2.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逐渐体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价值观教育源远流长,不同国家和民族也在自己的文化传承中始终进行着价值观教育。但是,以往的那些教育不是以直接明了的“价值观教育”的面貌出现的,而往往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且随着思想学术领域中“价值哲学”等的发展成熟,价值观教育也日益具有明确而自觉的形式,它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如果说以往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那么,现在人们所关注的则是这些体系中的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关注的是其中最根本的价值理念。从当今世界来看,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突出地表现为不同价值观或不同核心价值观的冲突。一些发达国家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确立和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各国的价值观教育也把爱国主义纳入其中,并把爱国主义提升到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的层次。

从美国的情况看,爱国主义成为美国价值观教育的一部分,并把天然的自发的爱国之情升华为对美国理想和美国精神的忠诚,上升到理想信念的高度。这一点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强调价值观,强调爱国,并把二者结合起来,这可以说是奥巴马演说的突出特点,也是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他在演说《我们所热爱的美国》中表白了自己的爱国深情,并概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他说:“对我来说,爱国的含义并不局限在对地图上某处地方或某类人表示忠诚,而有其更深刻的含义,即对美国的理想表示忠诚——那些所有美国人都会为之牺牲生命、都会为之献出一切的理想。我认为,正是这样的爱国忠诚促成了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多习俗的美利坚合众国。”[9](P52)他在就职演讲中说:“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迎接挑战的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取得成功所依赖的价值观——勤劳、诚实、勇气、公正、宽容、好奇、忠诚和爱国——却由来已久。这些价值观都是真实的。它们是我们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无声力量。现在要做的就是回归这些真理。”[9](P84-85)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中,爱国主义不仅集中体现于第三个部分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而且在其他的几个部分中都有渗透性体现,比如在第四个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中,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些都提示我们:爱国主义及其教育已超出了单纯感情和感情影响的范畴,而进一步上升到理念和价值观的层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并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爱国主义教育要倡导情理结合和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发端于一种天然的感情,但它不只是一种感情,还是一种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在如何爱国变得不那么容易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要倡导感情和理性的结合,倡导理性爱国,善于把人们爱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猛烈推进的过程中,在各国间利益摩擦甚至冲突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各个国家中人们对外的强烈感情。这些感情很可能表现为爱国感情或民族感情,从而使爱国主义具有强烈的感情化或情绪化倾向。对于这些感情,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加以指责,因为毕竟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而且这些感情中有真正爱国的内涵。人不是理性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当遇到重要事件的刺激时,就会在感情上表现出来。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也不是可以人为地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各国间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强烈感情又不能简单地加以鼓动甚至纵容。爱国主义教育要积极地倡导理性爱国,使人们认识到爱国不仅是感情的事,也是理性的事,更是国家利益得失的事。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我国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国外“中国威胁论”的鼓噪,对中国的妖魔化宣传,对中国崛起的阻挠和打压,以及因历史和现实原因而出现的中日、中美等摩擦事件等,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关心世情国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年青一代,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仗义执言、挺身而出,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表现出是爱国的一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而在他们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不够冷静甚至不够理智的言行,这些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发出了“理性爱国”的倡议,明确提出:“我们当然要关心国事,关注世情。但在关心和关注的时候,在表达爱国的意向和热情的时候,一定要遵守法纪和道义,讲求理性、有序和有理、有利、有节,有利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核心利益。这是对以往和日后的一切反华逆流的从容应对和有力回击,也是澄清与消除对我国和平发展的一切误读、疑虑的有效举措和明智选择。反之,如果不讲理性或失去理性,到头来就可能有违自己爱国初衷,正中他人下怀。”[10]

4.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加开放,并与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

如果说从前的爱国主义是在国家间相互隔离的情况下产生、维系并得到体现的,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爱国主义则是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中存在了。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爱国主义本身,就应该包含着对外开放的内涵在内。正如江泽民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11](P140-141)埃及思想家巴哈丁也认为:“爱国主义不是监狱的围墙,堑壕的边缘和流放地的屏障,而是与全人类交融的通道。……爱国主义是一种属性和目标,是对价值观和原则的忠诚,是保护人类的篱笆,不过是透明的、透气的,它不遮挡光线,不妨碍清新空气的进入,不掩盖思想,不阻止对话,也不拦阻与各地人们的交流。”[1](P59-60)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不仅具有开放的属性,而且还应该与国际主义联系在一起。我们以前是讲国际主义的,当然有特定的内涵,指世界共产主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后来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而我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于是我们的意识形态策略就发生了一个变化,即只讲爱国主义,不大讲国际主义了。但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只讲爱国主义,不讲国际主义,不把爱国主义放在国际化的视野下来考察,就不能得到合情合理的结论。事实上,我国的宪法中一直有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要求,而现在我国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已经提出,既要做爱国主义者,也要做作国际主义者。国务委员戴秉国2010年12月发表的长篇文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主张,其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中国坚持两者的有机统一,既做爱国主义者,也做国际主义者。”[12]因此,我们今天应该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联系起来。当然,对于“国际主义”概念,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加以新的充实和发展。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