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学者专栏>>沙健孙

列宁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研读

沙健孙  2012年11月26日09:35  

四、关于东方国家的革命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1.东方国家的革命将“带有更多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具体道路将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列宁在指明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之后,进一步指出:“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因为俄国与西欧国家同为资本主义国家,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和其他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它们的革命进程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那么,对于许多尚处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国家来说,它们的革命将“带有更多的特殊性”,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对于这个问题,1919年11月22日,列宁在全俄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他指出:“东方大多数民族的处境比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俄国还要坏”。因此,东方各民族的共产党人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实践为根据,适应欧洲各国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你们必须找到特殊的形式,把全世界先进无产者同东部那些往往处在中世纪生活条件下的被剥削劳动群众联合起来。”[7](P79)

列宁对俄国东部各民族共产党人所讲的这个原则,对东方国家的共产党人也是适用的。实际上,对于东方国家来说,不仅只有首先进行民主革命,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且那里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也都将带有各自的历史特点。

所以,我们在研究近现代东方国家的历史发展时,必须注意考察这些国家的历史特点,注意认清这些国家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这个问题。

2.坚持列宁的思想,反对庸俗生产力论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所阐明的观点,对于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澄清在这些问题上的某些思想混乱,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从1920年关于社会主义论战开始,在长时间里,一些论者都是以考茨基等人鼓吹的庸俗生产力论为武器,来否定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所作的社会主义选择的。

近代以来,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中国来说,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使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起来,而后再进一步考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毛泽东说过:“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8](P1471)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丧失它们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并在国际上增加一个竞争对手。所以,中国共产党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而后不停顿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有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即究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即一九五二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9](P389)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搞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的观点同列宁《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阐明的思想完全一致。不仅如此,他还总结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对这个思想作了创造性的发挥,即发展。他指出:“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10](P132)“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10](P131-132)这个一般规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也是适用的。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观点同列宁、毛泽东的观点,也是完全一致的。1977年10月,他在同加拿大林达光教授夫妇谈话时说:“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产力论时讲,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我们采取了和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农村包围城市。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这和列宁讲的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11](P223)所以,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唯物主义历史观,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这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起和发展这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思想前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1年4期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