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汲取上述全球生态理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审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吸收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新理念、新经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战略、方针和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1989年,邓小平根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构成的矛盾,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能够持续、有后劲”。(《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政府签署了两个环境问题国际公约;在世界上率先制定国家级的《二十一世纪议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解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463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随后,他又对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界定,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518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写入政治报告。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党从生产力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对生态文明理论的认识,多次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为目标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文明发展道路”,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并确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总结当代世界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经验,站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高度,首次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概念和新战略,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行的五大目标之一加以科学阐发。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0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同时,再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任务。我们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概念和新战略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由早期形态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性发展和相对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第一,它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的新的理论范畴,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为集中的新的理论表达,极大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它影响和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领域结构、建设领域结构和文明领域结构。首先改变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领域结构,即由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结构,发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在内的五个领域结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结构,即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种建设结构,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在内的五种建设结构;并且改变了传统的文明结构,即由原来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结构,发展为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个文明结构。第三,它在战略和实践层面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指导方针,使这一理论更具有直接实践的性质,并将长久地影响中国和全球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其发展前景。总之,把生态文明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范畴,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的提出,实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对人类发展事业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