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章选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关键是要有"中国气派" (7)
2011年05月13日13:52 来源:北京日报
判断文化优劣的标准要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教授 郝立新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及其建设,都包含着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在现实中,如果不顾及到现代性和传统性之间在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和殊异性,那么,在文化选择上就会出现两种极端或偏差。例如,忽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之间的殊异性,特别是忽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制度性基础和不同的时代内容,夸大传统文化的社会适用性,试图用传统文化来取代包括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儒学或其他传统思想文化来作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的根基。又例如,夸大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或断裂,完全拒斥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具有恒久、普遍价值的因素视而不见,使得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的构建失去历史的延续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中产生和发展的。现代与传统的矛盾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容易给人们的认识带来困难,甚至会导致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会影响人们对文化建构的理解和实践。现代性与传统性在时空上的先后往往给人以错觉,仿佛现代文化代表着先进,传统文化则代表着落后。其实不然。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的社会内涵和价值取向。不能断言凡是传统的都是好的或者都是坏的;同样,也不能断言凡是现代的都是好的或者都是坏的。传统文化并不都是死文化。现代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判断一种文化的优劣必须依据它的社会内涵和社会功能。我们大体可以通过一定社会制度对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来从总体上评价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如封建文化、殖民地文化),但这并不能代替对特定文化的具体分析。因为这些文化的具体因素中还存在着一些积极和消极并存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的某个阶段。有一种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这是不全面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相对于当下现实的文化而言的。我们理解的传统文化,除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之外,还应包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化。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这些时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筑今天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是继承与超越、连续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过程。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和认真处理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关系,真正做到弘扬优秀传统,吸纳现代文明,彰显时代精神,从而进一步筑牢我们的思想基础,培育我们的精神家园。
【1】 【2】 【3】 【4】 【5】 【6】 【7】
(责编: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