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章选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关键是要有"中国气派"

  2011年05月13日13:52  来源:北京日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关键是要有"中国气派"

  

编者按:


  9月14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2010”,首都理论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共同思想基础与共有精神家园”这一主题,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著名专家学者黄枬森、陈先达、石仲泉等出席论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傅华在论坛上致辞。论坛由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史秋秋主持。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从文化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从不同角度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会专家认为,从文化层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傅 华



  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当前,巩固这个共同思想基础,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两个重大课题,是有机统一的。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科学把握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内在价值和发展规律,解决中华文化在传承、创新和变革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真正地实现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与中华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例如,“和而不同”蕴含着兼容并存、相反相成、多样统一的哲学理念,不仅为中华民族各文化的融合、共处奠定基础,而且也必然成为世界文化多样共存的深刻理由。“仁者爱人”以血缘关系、家庭伦理为基础而又推己及彼、博爱兼济,不仅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张目,而且为全球认同的构建提供了最为适宜的情感哲学和道德理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具体实践,不仅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说“中国话”,而且要善于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支撑和条件,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必将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执政党文化和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党通过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的塑造和传播,使自己的执政理念成为全党和全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如果这一基础能够形成传统并得以传承,那么,它便自然地成为民族文化的崭新内涵。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国民心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共同精神家园。

  总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

【1】 【2】 【3】 【4】 【5】 【6】 【7】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