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善用对话交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既是普及者向广大人民群众、被普及者传播、普及科学理论的过程,也是普及者与被普及者、专家与大众、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沟通的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在方式方法方面可能有着多样的选择,但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应该善于采取对话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更要重视宣传、普及内容和形式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力戒冷冰冰的说教、空洞而缺乏魅力的套话,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使广大人民群众乐于学、想弄懂、真心信、迫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训导者”的方式,与人民群众保持距离,甚至看不起人民群众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中确立对话交流的理念,是总结多年来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工作实际效果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大众化和普及工作者要情系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多了解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语言,多了解群众身边发生的事例,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把科学理论与这些生动丰富的经验紧密结合,说老百姓容易理解、爱听的话;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升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同时,善于对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丰富的、好的实践经验进行升华、总结,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中生动的素材,实现双向关照。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拥有深厚的现实群众基础,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同时成为总结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过程,使广大人民群众感知到其自身已投身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人民群众中的一个个人,作为实践的个体已经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出了个体的实践努力,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就属于每个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外在于人民群众的,而是本身就属于人民群众的。这样,也就能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社科普及也是如此,普及者要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群众着想,关心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理论知识,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经验,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找到普及的理论知识与人民群众已有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通俗易懂、亲切感人、深受群众欢迎。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