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视主体需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是科学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过程,是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并用以指导其实践的过程。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必须充分考虑到主体的需求。把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过程中,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
应该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的实践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产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反映了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需要普及者深入挖掘和充分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内在包含的对人民群众主体需求的关注,进一步实现科学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具体需求的对接,实现理论认识规律、指导实践、把握现实、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等多重作用和意义。同样,其他各种门类的社会科学,都是对人的思维、人类社会各个领域规律的探索和回答,社科普及要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各种各样的具体需求和生活、工作、学习实际,开展普及活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所面对的“大众”、人民群众,是个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等方面有着多样差异的群体。不同的人群对理论的期待、理解、需求等等也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变革大变化时期,希望不费力气,仅仅从普及者主观好恶和习惯做法出发,而不认真研究民众的多样、复杂的需求,去进行宣传普及传播,其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提出了艰巨的课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大众化和普及活动中,应该对“大众”进行群体、层次等划分,区别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合不同对象群体需求的、多种类的普及化、大众化内容。要善于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基本理论、观点和立场、方法,与群众身边的各种实际相结合,普及到广大群众中,使大众掌握这些分析和认识问题、指导工作和生活实践的科学知识及理论。从而,实现抽象理论与具体现实的链接,实现科学理论为人民大众的认识和实践服务的目的。
重视主体需求的理念,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需要,从人民群众主体需要出发,根据主体需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社科普及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思考,采取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人民群众急需的理论知识,回答人民群众关切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而不能仅从普及者的主观希望出发,去裁定普及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途径。要正确处理好普及者与被普及者的关系,尊重被普及者。在普及内容和方式上,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的根深植于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生活之中。不能把人民群众当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把人民群众视为积极的科学理论接受者、真正的科学理论践行者。我们的宣传、普及工作是增强人民群众主体能力的辅助,而其主体能力的真正获得,是需要主体本身的内化而实现的。理论要变成物质力量,最终依赖于人民群众自己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先导、力量的源泉,而不是外加的、强求的。我们的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工作起到的是一种桥梁和中介作用,而包办不了,更无法代替。最好的选择,就是发挥好这种桥梁和中介作用,而这离不开努力使比较抽象、宏观的理论进一步与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掌握。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