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强化服务社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既是针对大众个体的普及、宣传、教育活动,也是指向社会整体的文明风尚、和谐氛围、共同理想等等的塑造过程。当然,民众个体与社会整体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但社会整体利益仍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仍要把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壮大视为工作的重要一环,强化服务社会理念。
服务社会的理念,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把服务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己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着力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着力于塑造风清气正、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着力于营造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氛围。
服务社会的理念,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信仰也呈现多样化。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使部分人甚至包括个别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生动摇,对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淡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以为然。信仰信念的迷茫、共同理想的模糊、民族精神的淡漠、荣辱观的丢失,将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要把解疑释惑,引领社会思潮,以科学理论赢得群众,以共同理想凝聚人心,视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职责,做好、做出成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努力使人民群众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形成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思维方式。应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片面性、机械性,增强预见性和创造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应努力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提升全社会的精神风貌。要努力引导群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摒弃迷信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群众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正确看待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问题;促进优良品德的养成,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强化服务社会的理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改革开放伟大的祖国对大众化和社科普及工作者的期待。
![]() | ![]() |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