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项目动态

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3)

  2012年06月08日15:59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系列成果三: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

  【导读】

  ◆狭隘的、盲目的民族主义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它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还会破坏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二者不可偏废,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免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

  ◆要明确民族精神与狭隘民族主义之间的区别,前者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而后者往往鼓吹民族对抗。

  ◆引导大众文化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既要展现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又要体现出对普世价值的尊重,尤其不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不幸抱以幸灾乐祸的心理。

  ◆大众借助民族主义所宣泄的不良情绪大都是由国内问题引发的,因而,它也始终存在着危及国内政治稳定的风险。


  【正文】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不管是抵制家乐福,还是护卫奥运火炬,都是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的集中爆发。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有一种近乎天然的联系,因而,如果运用得当,它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狭隘的、盲目的民族主义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它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还会破坏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而,我们要将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中民族主义的特征,并对之进行合理引导。

  当前社会中民族主义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大众文化上,这是因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化的文化,具有迎合大众社会心理的天性,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高涨,我们可以在畅销书、电影、广告、小品等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作品中看到民族主义情绪的表露。而且,由于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它又反过来使民族主义情绪在社会大众中进一步发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它们都把美国当成头号民族敌人,并预言美国的没落和中国的崛起;其次,它们都不讲逻辑、无视事实,靠煽动情绪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最后,它们都鼓吹对抗,甚至放言战争,通过调动人们对近代以来屈辱历史的记忆,追求一种同仇敌忾的动员效果。然而,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虽然它们都断言美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但这种民族自信心的支撑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说90年代的自信主要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优越感,那么,新世纪以来的自信则主要是由中国的经济成就和美国的经济“颓势”双向支撑的。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的步步攀升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构成了新世纪以来民族主义的重要背景,在此背景下,大众文化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我将之称为“折返的寻梦之旅”。通过对葛优主演的两部电影《大撒把》(1992年)和《非诚勿扰》(2009年)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从“出走”到“回归”的叙事模式。在《大撒把》中,很多年轻人奋不顾身地加入移民大军,到大洋彼岸去寻梦;而到了《非诚勿扰》,当初加入移民大军的主人公秦奋的寻梦之旅开始掉头转向。在电影之外,很多电视小品也都运用了同样的叙事策略,比如,冯巩主演的小品《暖冬》、《爱的代驾》、郭冬临主演的小品《一句话的事》等。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把宏大的国家叙事转换成两性关系叙事,将国家的力量强弱与个人的性吸引力大小联系起来,通过制造一种强烈的今非昔比之感,达到对当下中国的认同。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民族自信常常与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搅合在一起,这在2010年的“春晚”上得到了排比式的释放,在赵本山的小品《捐助》、姜昆的相声《和谁说相声》、郭冬临的小品《一句话的事》中,都有奚落和调侃美国金融危机的台词。虽然这些作品依然把美国当成假想敌,但它们所建构出来的美国形象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不再是一个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可恶的强者形象,而是成了一个不再具备竞争能力的、需要“借钱”的狼狈破产者形象。与之构成此消彼长关系的是,中国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强大,这在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的态度变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断然“说不”的激切反应中,流露出的是弱者常有的不服之气;而“不高兴”却颇有些威而不怒的意味,流露出的是强者惯有的傲慢。

  许多论者都已指出,民族主义思潮既适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内部整合的需要,又为大众的不满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口,如果运用得当,它将能够激发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对抗性格,如此一来,它的情绪宣泄功能远远超过了它凝聚人心的作用。比如,立邦漆的广告语“让世界瞧瞧中国的颜色”,思念金牌水饺的广告语“让世界尝尝中国人的味道”等,无不在表达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对抗。不难理解,这里的“颜色”和“味道”都是巧妙的双关用语,透露出一种争强斗狠的复仇意味。这些广告语反映出,当前社会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复杂的:它既为民族的重新崛起感到自豪,又无法完全摆脱由屈辱历史造成的心理阴影,而且心中总有一股无名的怒火不吐不快。

  毋庸讳言,普通大众很少能够切身感受到来自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相反,他们却时刻经受着由房价飞涨、贪污腐败、食品安全等国内问题带来的烦忧,也就是说,大众借助民族主义所宣泄的不良情绪大都是由国内问题引发的。因而,它也始终存在着危及国内政治稳定的风险,我们要积极引导大众文化理性地表达民族情感,而不能盲目刺激大众的非理性民族主义狂热。

  (本文部分内容原发《文化研究》第1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1】 【2】 【3】 【4】 【5】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