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新闻链接

“走转改”活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上) (4)

——以中央电视台“走转改”系列专题报道为例

王冰洋  李凯  2012年05月15日16:10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四、“走转改”活动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注重使用群众语言,新闻表达鲜活生动

  作风和文风历来是新闻工作的重要问题,不仅涉及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涉及新闻语言与文字的风格,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媒介的认同与评价。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感染力在于鲜活。新闻报道只有围绕群众关心的话题,说实事求是的话,说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话,才能更加生动鲜活、更有激情、更有感染力。

  在这次“走转改”活动中,各新闻单位积极引导编辑记者深入一线“接地气、抓活鱼”,在新闻报道中充分使用群众语言,写老百姓感兴趣的事,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善于从群众语言中获取智慧,得到启发,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探索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努力适应群众的习惯要求,通过调整节目语态,为群众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新闻作品,抓住了观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比如,“新春走基层”专栏播出的《回家的礼物》、《邵全杰的回家路》等报道,以“春节礼物”为载体,通过原生态的朴实表达,提升节日报道的情感张力、体现温暖感人的幸福力量。其中,《回家,才是给亲人最好的礼物》节目中,农民工夫妻通过镜头对家人说话时哽咽流泪的场景,呈现了他们辗转千里只为陪父母过年的动人情节。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来电来信表示,这种充满亲情的声音,最真实最感人。在对贵州旱情的报道中,不仅展现了“村中老人辗转山路挑水”等细节,而且记录了当地民众就“吃水难”编唱的小调,以“原生态”表达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许多参加“走转改”报道的编辑记者反映,只有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从而在采编报道中激发灵感,使报道变得清新朴实、鲜活生动,让观众产生共鸣。

  央视的新闻实践表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时代命题和有力抓手,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响应时代召唤、履行崇高职责的必然要求,是对“三贴近”的进一步深化落实和创新报道的重要途径。“走转改”的落脚点就是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走转改”既是对“三贴近”要求的具体化和深入践行,也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使命的生动实践,尤其对年轻记者拉近与群众距离、找回清新务实的文风大有裨益。新闻工作者只有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才能提高新闻素养,砥砺意志,强化作风,改进文风。

  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衡量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标准。新闻工作说到底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心系人民、服务群众,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不变的追求。随着“走转改”的深入进行,人们欣喜地发现,媒体上群众的语言多了,身边的人和事多了,基层的真实情况多了。有观众反映,看了最近的媒体报道,感觉空话套话少了,文风越来越清新自然了。

  深化“走转改”活动,要学好群众语言,多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些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增强新闻语言的时代感、现实感,使新闻报道让人爱读爱听爱看;要善用群众语言,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泼,少些说教式、远离八股腔、避免假大空;要不断创新语言表达方式,努力形成说实话、说新话、说短话的报道风格;要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

【1】 【2】 【3】 【4】 

  

(责编:秦华、陈叶军)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