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转改”活动是反映群众愿望呼声,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的迫切要求,各新闻单位准确把握社会脉动和群众脉搏,强化服务意识,为民排忧解难
“走转改”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新闻媒体深刻体察民情、真诚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多维度看问题、多角度解难题,关注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反映,把群众的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意愿作为第一要求,是新闻工作的价值所在,更是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在“走转改”活动中,各新闻单位带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发掘与时代的契合点、与群众的共鸣点,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服务群众更及时更贴心。相关报道在宣传导向和基调上充分体现大局意识,在纷繁复杂时局中把握社会脉动,引导人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多元利益诉求中把握群众脉搏,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为党立言、为国尽责、为民造福。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节目报道中,着力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仅触及问题,而且促进问题的解决。比如,针对内蒙古达茂旗马铃薯滞销问题,央视在多个频道和栏目进行集中报道,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最终帮助马铃薯主产区打开了市场销路。针对甘肃榆中“尾菜”堆积问题,央视对事实真相做出了探索追问,报道播出之后,启发当地解开了困扰多年的“尾菜”处理难题。“蹲点儿童医院”对长期困扰群众的号贩子问题做出深入调查,既全面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深层次原因,又展示了医生、医院和政府在解决看病就医问题上所做的种种努力。在有关春运的报道中,注重引入多元化题材,既推出“直击春运”、“春运服务台”等节目,直接为返乡过年的旅客提供资讯服务,也反映买票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同时也对有关部门探索解决问题的努力做了充分报道,赢得了公众的认可和理解。针对抗生素滥用问题,记者在多家医院持续蹲守,实地观察各地的整顿措施效果,同时邀请主管部门和业界专家探讨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黑心棉”问题,记者深入多地窝点,暗访其原料回收、加工销售等环节,揭露了“黑心棉”的生产流通链条。针对北方城市供暖问题,央视采用“样本剖析”手法,为相关地区更好地解决冬季供暖难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和思路。这些报道有的注重为解决民生难题提供服务,带着人文关怀,积极为政府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建议;有的注重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和消极现象,但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央视的新闻实践表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是中国新闻界面对现阶段我国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现实国情的实践体验和深刻观察。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面对新变化新情况,新闻媒体应该担负起社会进程描述、社会进程观察和社会进程监督的重大责任。如何做好正面宣传,进行热点引导,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实践中需要准确把握的现实命题。面对多元多样的公众需求和社会需求,需要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信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面对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媒体提供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方法和经验,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和弊端,需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揭露侵害社会、危害人民、毒化环境的种种不端行为,向公众传递文明观念和健康理念。
深化“走转改”活动,要以高度的自觉服务群众,以深厚的感情对待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系人民、服务人民,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应当成为新闻工作不变的坚守。
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着力排民忧、解民难。要深入了解各地在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以及基层群众的疾苦、要求和呼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回应群众关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阻隔可能发生的燃点,从而化解矛盾,消除隐患。要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力度,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帮助群众厘清思路,不避重就轻,也不刻意拔高,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进一步强化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要注意把握好报道基调,既要正视基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又要充分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和主流,辩证地看待问题,发展地看待问题,防止片面单纯地揭示问题、凸显矛盾,避免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出现。
![]() | ![]() |
(责编:秦华、陈叶军)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