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前我国文科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原因。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处在剧烈的转型期。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已是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为下降,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也增长很快,整个社会正向信息社会快速迈进。在信息化、知识化的影响下,从事知识生产人数激增,科研的规模化、社会化、应用化和资助化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科研方式。社会的急剧变化,产生出许多社会问题,诸如快速的城市化、老龄化、教育、就业等问题迫切需要社会科学给予解答。同样,由于许多社会问题引发的人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明显增多,心理学专业成为热门,人文学科的传统研究模式也发生很大变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研究,还是依然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行研究,是追求研究效率和近期的实用,还是为了品质和长远的“大用”等问题的争论与不同的做法,势必对实际的学术评价中涉及的数量与质量、形势与内容等问题产生影响。
2.经济原因。近30年来,中国已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实力增长很快,相应地,人们,包括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收入都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社科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其复杂的脑力劳动并不匹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社科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多。尽管科学家人均经费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科研经费总量已列国际前茅,社科研究经费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社科研究人员为了获得必要的经济待遇,为了能招收研究生,为了能进行科学研究,迫使他们不断地申请项目经费资助。学校等机构为了能在各种大学排名榜上名次好看,同时也想以此来改善研究人员的经济条件,也大力鼓励教师申报各种科研经费。经济的现实压力,加上社会上重金钱轻人文不良现象的影响,对研究人员的价值取向及其研究行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也影响到了学术评价。
3.思想文化原因。一定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势必带来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深受物欲影响,金钱拜物教,传统文化中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如实用主义、注重眼前、缺乏远见、急功近利、贪图物质享受、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等沉渣泛起,一些传统有意义的价值观,诸如诚信、求真、讲道德等受到极大挑战,相当多的人精神世界贫乏,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其中也包括部分科研管理者和研究人员。不良思想的影响造成了许多学术研究及其评价上的诸多问题。
4.管理原因。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社科科研管理体制基本还是老一套,管理体制僵硬,管理方式粗线条、不精细,管理水平不高,某些管理者一味围绕政绩指挥棒转,没有按学术逻辑和评价特点、复杂性来制定评价规则,对学术及知识的尊重未具体化,或者不作为、图省事,一刀切,对“例外”管理不重视。或有的管理者既要搞学术研究又要抓管理,有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除了有些学者型管理者身体好、水平高,能处理好学术与管理两者关系,能使二者良性互动外,确实有相当一些学者型管理者对此身心疲惫,往往两头都搞不好,或抓了学术丢了管理。
5.学术共同体原因。由于中国现代学术史不长,仅有百年时间,期间还不断受到战争、经济、政治等各种干扰,一直未发达。尽管近30年来,学术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良好的学术生态和环境尚未形成,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学术氛围不浓,理性思维不足、不彰。由于学术环境和不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影响,许多学者被逼得急功近利,不愿或不让坐冷板凳,精品意识淡薄,学术自主性不强。从整体看,学术共同体缺乏独立性,社会责任感退化。
6. 评价体系原因。除了以上总体原因外,还有评价方面的原因,或评价技术上的原因。上文已提到,诸如对评价、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指标、引文、引文索引等基本概念、基本含义认识不清、研究不够,对具体评价方法、程序规定不合理等原因。这部分原因正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重点,而总体原因的深入分析和解决则有待于结合其他领域的专家一起深入研究。
四、完善评价体系,从宏观与微观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1.本研究构建的“六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本体系是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学术评价(包括自然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尤其是近30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建立的新的评价体系。其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概括出评价体系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与指标、评价制度六大要素所组成,并给予六大要素清晰的定义和解释,一反目前弱化学术共同体的主导评价作用,夸大其评价主观性、随意性等局限性的弊端,重新论证了要以同行专家评价为核心,并以评价制度加以约束和保障,以评价方法中的引文为主的文献计量方法为验证、校对,评价客体的分类评价是基础,评价目的是龙头,评价标准和指标是关键,六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新评价体系。对文科的各种评价,诸如学术成果、人员、机构、媒体等,都应形成根据评价目的来确定评价专家、标准、指标、方法的运作模式或框架,在大框架下,则可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各种成果类型的不同评价目的下的不同特点。这对澄清评价领域的模糊认识、明确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方向和路径、提供评价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均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国内外有关学术评价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清晰回答了要不要评价,由谁来评价,怎样评价的问题。明确了评价理论与评价实践的大方向和途径。不仅勾勒了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的理想图式,而且为制定人文社会科学战略规划、战略重点和可操作的评价方案及其具体实施措施创造了条件。
2.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三位一体”新概念组合具有新意。为了有利于创新和质量评价,根据学术评价的特点,可以将定性定量二元评价,扩展到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三维评价,因为任何知识对象都可以分成形式、内容和效用三个要素,而质量又可以从知识的内容(含义)和效用(价值)上反映出来,因此从知识的形式、内容、效用三要素就可以推广概括出评价的三种方法。
所谓形式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内含知识的外部特征的评价,它既包含同行的定性评价,也包含定量评价,但最终的评价可用数字、数据反映,包括发表论著数、被引用数、被文摘量、获奖数、发表字数、获专利数、发表成果的级别、院士和教授人数等。形式评价也有同行评价,但不是直接对评价对象内容质量、效用的评价,而是与内容质量、效用评价有密切关联,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知识含量,是一种简单易行、粗略、可测试、可核实的评价。根据一定的评价目的,如对成果一般性、非精确地评价,或对宏观、中观总体的估价(直接的评价因工作量太大不可能进行),此种评价是有效的,或是最不坏的评价方法。但对某些要求高的精细评价,它可能是评价的基础,有可能参考,也有可能不做参考,一切视具体的评价目的而定。
所谓内容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内含知识的本身特征的评价,由同行专家通过直接观察、阅读、讨论来进行,为了计算的方便,可能也会将定性评价转换成数字,但最终的评价通常用文字或数字加文字来反映,如“此方案一致通过”,“此人是一流学者”,“该成果具有原创性”等。它是针对某一评价目的对知识内容的逻辑性、合理性、价值等的直接评价,是一种费时费力、测试、核实更花时间,但却精细、较为可信、可靠的评价。一般对于关系到评价对象直接、重大利益的精细评价都应采取此种评价,而不能片面强调工作量大而放弃。
所谓效用评价是指实践、时间、历史对评价客体实际作用、价值的验证或最终评价。它既强调用一段时间、有限的实践、已有的历史事实来评价,更注重长时间、更多实践和事实的评价。它既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因学术共同体最能认定实践、事实的意义),但又有独立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社会科学领域,其效用常表现为被社会机构作为有关政策、措施出台的依据,以及这些政策、措施实施后的结果;在人文学科,其效用则常表现为精神产品及其对人们思想、观念、社会风气、舆论等的产生的作用。由于此种评价包含着无限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进行时”加上“未完成时”。
目前评价中的突出问题就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文献计量方法、同行评议法和实践、时间最终评价法,大体可分别对应于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这内容和效用评价直接与质量与创新评价有密切关联。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三位一体”新概念组合,清晰地说明了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更好地理解了学术共同体评价与实践、时间或历史的最终评价之间的关系,合理解释了国内外评价的历史、现状及预测未来。并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概念组合还可以作为各项评价客体的评价指标框架。不仅在方法上,而且在指标上,还可作为制定评价指标的三个方面。评价主要是对研究成果内在质量的评价,形式只是内容的反应,有的二者一致,有的则不一致,一致者,用之;不一致者,不用之。某种程度上说,对二者一致性的程度分析和判断就是所谓的“评价”。因此严格看,评价本质一定不是简单的形式评价,而是内容、效用评价,是关于内容是否有创新、效益和效率的评价。从形式、内容和效用三个面,可以引申出三个“力”或曰“度”,即潜力、实力和效力,每个“力”下一般可分为若干“力”。比如潜力,可分成支撑力力、学术素养力和生产及影响力等。实力可分成创新力、准确力和解释力等。效力则是精神(思想)启发力、物质贡献力和文明推动力等。三面是所有评价客体所具有的共性,而“力”则允许有个性、有变通,且指标的解释也可不同。
![]() | ![]() |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