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要闻

建立和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主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叶继元  2012年02月10日17:13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文科评价体系已初见端倪,研究成果、人员、机构、媒体等评价层出不穷,总体上评价研究与实践处于反思、总结、改革、探索阶段。但目前仍存在质量和创新力评价弱化、过分数量化、过分形式化、过分简单化(或官僚化、管理简单化)、评价主体淡化、评价结果软化等所谓“六化”问题。本文提出,处在文科研究重要性不断增强、研究经费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和成果大幅增长、而其质量并未同步发展的严峻形势下,应在保持原有评价体系中某些合理因素的前提下,吸收古今中外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的经验,构建和完善文科评价体系,概括出同行专家评价主导论、评价目的决定论、专家与引文等计量评价互补论、“三面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等新观点,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在评价体系指导下,完善同行专家数据库,慎重筛选评审专家,把评价目的提高到突出位置;根据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新概念组合,形成新的同行专家评价与引文等文献计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文科的特质设计评价程序等制度,并注重引导启动质量与创新评价、特色评价、过程评价、鼓励性评价;坚持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导,设置文科国家大奖,打通影响评价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更好地推动评价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近期我国文科评价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从目前学者反映、管理部门回应和引文等各方面数据来看,我国文科评价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首先,从学者反映看,许多学者对重点学科、博士点、职称评价、各种成果、人员评奖中出现的质量和创新力评价弱化、过分数量化、过分形式化、过分简单化、评价主体淡化、评价结果软化等问题已忍无可忍,认为必须立即改革,否则学术将不成为学术,繁荣发展也很难实现。其次,从科研管理部门看,不论是各种学术团体,还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各省市相关部门、社科院、各高校等都感到目前许多评价结果与评价目的的偏离,都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评价改革试验,也颁布了一些文件和办法。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不断完善专家评审库,增加同行通讯评审和专家会议评审力度;2004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文件中有专论“评价规范”的条款;近期已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并将一些成熟的意见反映在社科重大项目评审、研究成果评奖等工作上,一些学术机构开始对部分学有所成的学者、教师改革评价方式,不再简单的要求成果数量,而是为他们营造宽松环境,“十年磨剑”。再次,从文科发展和引文数据来看,近几年每年全国文科论文50万篇以上,文科著作,以2009年为例,2009年出版人文社科图书总数223715种,其中初版书122824种,重版书98911种,学术期刊2866种,研究咨询报告数万部。2009年全国约有文科教学和研究人员42万人,全日制研究人员约3万人,文科研究生40万,文科在校生约800万,全国文科专业人员数1600万。文科科研经费每年增长,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2010年已增加到6亿元。如此巨大的成果、人员、经费等数量,向公正、合理而高效的评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再从引文数据看,由于近几年引文数据被应用于期刊评价、论文评价、个人评价及机构评价,因此已出现相当多的人造引文数据的现象,个别期刊诱导作者引用,一些期刊达成互惠引用,等等,大大削弱了引文评价的某些客观性和公正性。实际上这种“不发表就出局”、“以刊评文”等现象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由于这些国家的学术共同体素质较高,独立性自我纠错能力等较强,且期刊的权威性由同行专家评出,有很强的认同感,因此问题并不像我国这样严重。尽管如此,这些国家也在积极探讨学术评价体系这个难题。对于我国而言,研究评价体系问题,拿出对策已是当务之急。

  二、当前我国文科评价中面临的六大问题

  1.评价管理的简单化与非学术化。目前在高校、研究院所等学术机构,行政部门权力与学术共同体权力的界限一直未理顺,由于行政部门实际掌握着科研经费、工资待遇、人事管理等权力,而学术共同体尽管有其代表“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但因没有制度上的明确要求,故并无实质性权力。于是,尽管许多项目经费评价、成果奖励评价也是同行专家评审出来的,但这些同行专家的选择则是行政管理部门选择的,各种评价办法,尤其是评价规则中不能明确规定的条款的解释权亦在行政部门,因此,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

  从理论上说,科研管理部门的评价目标与学术共同体的评价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即合理评价,繁荣学术。如果配合得好,完全可以互补。但由于过多追求短期的行政管理目标,又无有效的监督、核查机制,遂使评价管理出现简单化与非学术化。目前社会上3000大学毕业生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高校不少教授争当行政职务都与学术及其评价简单化和非学术化有关。因为一旦有了行政职务,不论研究做得如何,研究资源的获得相对容易。行政权力过大,使得许多研究人员不热衷于学术,扼杀了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会对有研究潜力的年轻人才造成负面影响。在学术单位,去官僚化、遵循学术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已基本形成共识,但从整体上看,如何从根本上、实际行动上去除“官本位”思想,从繁荣发展学术的高度,抛弃个人和部门的利益,理性、明智地厘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界限,学术评价权力到底如何配置、监督等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2.评价主体的缺位、失位与淡化。评价主体的缺位与失位主要表现在因评价目的不明导致评审专家的选择标准不明、评审专家库信息不全、更新不快,选出的专家或同行多数不是真正的小同行或专家,而是大同行或外领域专家,或是低于被评价者的水平,致使真正的评价主体缺位、失位。评价主体的淡化是指不少专家学者对学术评价的重要性认识模糊,评价专家对评价对象,在学术水平相当或略有差距的情况下,对熟悉的研究人员的项目、成果等倾斜;或因评价专家名单泄露,评价对象或有关人员“打招呼”,在多个评价对象的学术水平相当或略有差距的情况下,对特定的评价对象倾斜;或评价专家出于个人或本单位亦要被目前的评价对象或评价对象的单位里的专家评审时,对评价对象给予不适当的评价,以达到评价的互利化。是否选到合适的同行和专家与评价组织者的专业和管理水平及责任心有关,亦与评审专家数据库的编制质量有关。一旦选到合适的专家,专家是否能对评价对象不因亲疏、不以个人好恶进行评价对评价的结果,乃至对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讲人情和人文关怀,是可以的,但不能不讲原则,不顾真理,不考虑自己与他人长远利益,而仅唯近期的利益是图。如果说,以学术水平为主,兼及“人情”还好理解、危害还不严重的话,那么不以学术水平为主,一味以学术之外的因素进行评价,则后果非常严重,不仅直接伤害到一起竞争的被评价者,而且损害了学术评价的公正性,浪费宝贵的科研经费,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出现。上海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认为,如果不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严肃的科学事业……为维系人际关系而作违心之言等,都由此而产生。”

  3.评价指标过分数量化。过分数量化就是仅仅看被评价人的项目数量、经费数量、论文数量、图书数量、获奖数量等等,至于研究的内容倒在其次。有的学术单位要求教师在不减少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量的情况下每年都要发表3篇论文或相当的著作,研究生也要发表1-3篇的期刊论文或相当的著作,结果造成这样的奇怪现象:数量越多则奖金越多,似乎学术水平就越高。于是,将一片长文拆成几篇有之;文章不再精细打磨,不求卓越,只要能发表亦有之。大量平庸、重复之作,或中等水平的文章、著作充斥其间,甚至有意抄袭、造假之作也应运而生,使得具有原始创新的成果鲜见,大师级学者难出。这种过分的数量化对学术及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损失,被许多学者认为比大地震带来的损失还要大。学术成果的数量,如果是经过期刊、出版社经过同行专家严格审稿后发表、出版的,那也包含一定的质量,但问题是,目前许多中国人文社会期刊中并没有实质性的同行评审制度,不少期刊只要交纳一定的版面费,文章不是太差,就能发表或出版。难怪有的学者认为,不少所谓的成果实际上是学术垃圾。更有调查者认为,目前中国已产生一个庞大的地下论文制造工厂,其数额高达数亿元。过分的数量化使得广大教师疲于奔命,逼着生产出自己也不满意的成果,浪费了宝贵的学术时间和健康,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的出现。

  4.评价方式过分形式化。目前许多单位学术定位不清,评价目的不明,对不同的被评价对象实行统一评价,诸如“以刊评文”,只看期刊,不看具体论文质量;都要有期刊论文,忽视文科的一些学科如文史哲比较注重图书的特点,都一律要求在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的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字数一定要在3000字以上,等等。一定的形式是内容的反映,适当的形式是需要的,但一过分,就消解了最重要的内容,出现许多的走过场、简单化与片面性,不能达到以评促优等评价的目的。

  5.评价质量和创新力评价弱化。学术评价的实质应为质量和创新力评价,但目前许多评价对质量和创新力指标重视不够,研究不深,许多评价指标概念不清,并不能评价成果质量或创新力,比如,某些引文可以用来说明被引作品的质量和一定的创新性,但有些引文则不能,要由专家根据引文上下文仔细分析引文数据,不能将引文的影响就等同于学术的影响,更不能一律等同于成果的质量或创新力。换言之,与成果影响力或质量、创新力有正相关性,但并不是质量和创新力本身。目前一些学术影响力评价或质量、创新力评价都存在指标概念不清、以片代全的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导。

  6.评价结果软化。一项好的评价结果的信息应该能被共享,从而达到提高评价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但目前的许多评价共享程度不高,其他相类似的评价难以应用其评价结果。比如,教师职称评价,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评审一般是较严格的,注重于成果内容、教师实际学术水平的评价,但近十来年,过于数量化的评价,过多考虑本单位的利益,致使职称的评价结果公信力下降,不能共享,每一项新的评价都要重新评一次,劳民伤财,甚至有时会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以上六大问题基本概况了目前我国文科评价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政代学”、“以刊评文”、“评审专家失位”、“重量轻质”、“评价结果公信力不高”、“保密等制度不健全”等具体问题上。纵观这六大问题与突出具体问题,从评价角度上看,实际上可归纳出一大问题,即文科评价体系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正在建立之中,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为了尽快、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针对问题和原因构建出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尤为必要。

【1】 【2】 【3】 【4】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