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一)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加快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促進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質量效益型轉變,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培育骨干企業,扶持中小企業,完善文化產業分工協作體系。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推動文化資源和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適度集中,培育文化產業領域戰略投資者。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業創意園區,支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優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優勢,加強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規范建設一批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區,發展文化產業集群,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品牌價值,增加物質產品和現代服務業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二)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在國家許可范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在投資核准、信用貸款、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營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和法制環境。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服務和管理,引導他們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的對接。推動條件成熟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公司通過並購重組做大做強。
(三)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戰略性重大科技課題,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加快發展文化裝備制造業,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件、系統研制和自主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游戲等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依托國家高新技術園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建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支持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研發制定文化產業技術標准,加快建立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實施文化數字化建設工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文化產業。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開發內容制作、傳輸和使用的各類電子裝備、軟件和終端產品,支撐文化產業發展。
(四)擴大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引導文化企業投資興建更多適合群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所,鼓勵出版適應群眾購買能力的圖書報刊,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數量的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絡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有條件的地方要為困難群眾和農民工文化消費提供適當補貼。積極發展文化旅游,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相結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發揮旅游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支持海南等重點旅游區建設。
五、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一)培育文化市場主體。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場主體。完成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拓展出版、發行、影視企業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推動國有文化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把改革、改組、改造與創新管理結合起來,把深化改革與調整結構、整合資源結合起來,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推進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結合起來,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國有文化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二)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按照國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要求,科學界定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和功能,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全面推進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明確服務規范,加強績效評估考核。國家興辦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群眾藝術館、美術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制,探索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吸納有代表性的社會人士、專業人士、基層群眾參與管理。深入推進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和電台電視台制播分離改革,進一步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擴大主流媒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推動一般時政類報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國家水准的文藝院團等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增強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提供服務能力。
(三)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發展各類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流動。重點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制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游戲等產品市場,進一步完善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綜合交易平台。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設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構建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加快培育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辦好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規范文化資產和藝術品交易。健全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投資、保險、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引導行業組織更好地履行協調、監督、服務、維權等職能。
(四)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關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建立和完善國有文化企業評估、監測、考核體系,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監管,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探索建立適應三網融合業務發展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健全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推動副省級以下城市完善綜合文化行政責任主體。堅持主管主辦制度,落實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嚴格執行文化資本、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市場准入和退出政策,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堅決掃除毒害人們心靈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實營造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市場秩序。加強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工作,完善分類標准和統計指標,規范統計方法,增強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和可比性。
六、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一)堅持正確創作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生動展示我國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要引導文化工作者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聖職責,堅持正確文化立場,認真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產品社會效果,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把學術探索和藝術創作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之中。堅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積極創新。把創新精神貫穿文化創作生產全過程,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學習借鑒國外文化創新有益成果,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增強文化產品時代感和吸引力。
(二)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文藝工作者都要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的文藝創造活動之中,在社會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煉主題,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實施精品戰略,組織好“五個一工程”、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創作工程、重點文學藝術作品扶持工程、優秀少兒作品創作工程,鼓勵原創和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文藝精品。扶持代表國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優秀藝術品種,積極發展新的藝術樣式。鼓勵一切有利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於樂的文藝創作,堅決抵制低俗之風。
(三)建立健全文化創新機制。建立健全有利於文化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體制機制,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營造有利於文化創新的良好環境。建立以文化生產單位和個人為主體、以優秀文藝作品的市場化開發為重點、以完備的產業鏈和完整的價值鏈為依托、以版權保護為保障的文化創新機制。敏銳反映社會實踐的新領域、表現主體的新變化和受眾的新要求,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推動形式創新,催生新的文藝品種,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四)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堅持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評價作品最高標准,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准。建立公開、公平、公正評獎機制,精簡評獎種類,改進評獎辦法,提高權威性和公信度。加強文藝理論建設,培養高素質文藝評論隊伍,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影評、戲評、書評、樂評等活動,倡導主流價值取向,引導群眾審美鑒賞,堅決抵制低俗之風,著力淨化文化市場,努力營造文化發展良好環境。加強文藝評論陣地建設,扶持重點文藝評論媒體。加大優秀文化產品推廣力度,運用主流媒體、公共文化場所等資源,在資金、頻道、版面、場地等方面為展演展映展播展覽弘揚主流價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條件。設立專項藝術基金,支持收藏和推介優秀文化作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積極開展版權保護及相關服務,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