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通过对上述古典或近代的诸社会科学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形成了唯物史观。在那里,唯物史观原则地确定为社会存在和意识的支配与反映关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则表达为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多重要素及其决定及反映关系的社会发展动力结构。其中,生产力是作为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之上形成社会生产关系,二者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并且解释相应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及其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即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机器)与由其决定的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体,除观念上层建筑外,社会意识形态还包含既由观念上层建筑所制约,但又不能简单与之等同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意识。与从生产力经自然、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若干要素的层层递进的决定作用相对应,从社会意识经过若干环节直到生产力,同样构成层层逆推的反映或反作用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实是日益复杂的现代性诸因素的结构,因而本身就是总体的现代社会科学。
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结构的主线,即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过,这里的政治批判,不只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批判”,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历史的和实践的批判,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现出来的人从政治社会的解放。凭借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史观既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也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黑格尔的观念论区分开来。在那里,对物的关系的批判要求转化为对人的社会关系的批判,拜物教批判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关联在一起,社会存在作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亦即“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由此揭示社会权力何以必然构成与社会实在的紧张与矛盾关系,诸社会关系何以通过内在的矛盾冲突导致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解体,阶级解放何以经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从而达到人类解放,进而构成“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必然要定位于批判性的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理论,这些理论正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通过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将社会科学整体性地带入现代性社会,带入现代性社会主动或被迫卷入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国家学、历史哲学甚至于实证主义,都直接成为确证社会科学的西方性时,正是通过揭示近代社会科学的资产阶级,同时也是本质的西方性,通过超越西式民族国家并面向人类社会的积极建构,唯物史观得以建构人类性的社会科学范式,进而向非西方世界全面开放,并在成就非西方的民族及国家的独立解放及其社会主义事业中,在开放性的全球视域中,建构非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