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融媒体时代智库成果如何社会化传播

刘西忠2018年07月12日09:36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融媒体时代智库成果如何社会化传播

 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智库要为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服务,不但要有强大的思想生产能力,还要有强大的传播发声能力,包括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的政策性转化和社会化传播。思想生产和思想传播如同新型智库发展的两翼,共同对智库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强化发挥作用。在当今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以深度见长的智库与以速度见长的媒体之间有了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良好契机,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智库成果的思想价值。

1、智库成果的思想属性与传播方式

智库是政策研究成果生产的集中地,主要靠思想力量影响决策者及社会各界。思想性、现实性是智库成果的重要特征,智库成果要想发挥咨政启民价值,离不开高效的传播手段。特别是那些针对当前问题提出建议的咨询报告、建议文章,“保鲜”时间比较短,对传播效率有着更高的要求。

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策性转化。智库成果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后,以适宜形式内嵌到公共政策中,转化为党委政府的政策文件、法律制度,形成政策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内参形式报送的各类内部参阅件和领导批示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社会化传播。智库研究成果通过有效传播,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认,形成思想影响力。

可见,加强智库成果的大众化传播,既是新型智库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形式,也是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手段。对于一般智库来说,要摆脱神秘化色彩,处理好“小众”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促进智库成果广泛传播。

当前,智库成果的传播存在诸多不足。首先,一些智库观念滞后,大众化传播积极性不高。部分智库只热衷于报送内参,把领导批示作为决策咨询效果的第一或唯一指标,对于智库成果的社会化传播和社会效应关注不够。其次,智库成果经由传统媒体、学术载体传播的渠道不够通畅。传统媒体和学术期刊往往坚持既定标准,用稿周期也普遍较长,而智库成果的表述方式往往有别于传统论文,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而在传统媒体、学术期刊发表具有一定困难。最后,智库成果新媒体传播的势头较猛,但瓶颈依然突出。一方面,智库成果的新媒体传播呈现无序化、碎片化状态,集成能力差,整体效果还未充分显现。另一方面,在新媒体上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缺乏认定标准,难以进入当前评价体系,从而制约了智库专家参与积极性。

2、融媒体背景下智库成果传播路径的战略转换

新的媒体形态的不断涌现、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势,为智库成果传播提供了更多选择。与传统传播途径相比,新媒体在传播智库成果上具有独特优势:传播速度更迅速,载体容量更充裕,呈现形式更丰富,互动方式更灵活。可见,借助传统媒体、新媒体共同传播智库研究成果,有助于将智库的深度与媒体的广度结合起来,为智库成果及时找到“销路”,对公共政策产生更为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在推动智库成果融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以下方面:

以思想性和深度为前提。智库的天职是出产研究成果,没有了思想深度,也就不能称为智库。智库与媒体合作,不仅仅是传播环节上的衔接,更体现在生产和转化环节上的联合。智库可以把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作为整个运转链条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待,但如果忽视了优质研究成果的生产,那么再成功的传播也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此类智库也终将行之不远。

避免智库过度媒体化。当前智库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智库媒体化”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库在职能上趋同于媒体,而是指一些智库意识到宣传在整个生产链条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故而着力增强对接大众媒体、打造自媒体的技能和本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智库过度媒体化,“为传播而传播”,把主要精力用在“造势”上,以智库名义向社会兜售质量低下甚至不科学的研究报告。

做好话语体系转换。一般而言,智库面向决策者提供的决策咨询产品,更加注重对策性;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的产品,更加注重思想性。前者主要关注“怎么做”,后者更多关注“为什么这样做”。要实现由内部私密化传播到外部社会化传播的转换,就不可缺少政治话语向社会话语的转换,这种转换既包括内容层面,也包括表达方式。

把好保密和意识形态关。一方面,智库特别是高端智库,旨在为国家战略服务,某些研究内容和成果需要严格保密。因此,公众传播时要加强内容甄别,把好保密关口,杜绝泄密。另一方面,要把好智库成果的意识形态关,严防违反国家政策法规、有损国家安全利益的传播。

(责编: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