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融媒体时代智库成果如何社会化传播【2】

刘西忠2018年07月12日09:36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融媒体时代智库成果如何社会化传播

3、融媒体时代推动智库成果社会化传播的思路与机制创新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着眼于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发挥智库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鼓励智库运用大众媒体等多种手段,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这既强调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又明确了新型智库要善于运用大众媒体路径,在融媒体背景下做好智库成果传播和转化工作。对此,建议以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融媒体时代智库成果的社会化传播。

强化新型智库的社会化传播意识,完善创新性、规范化的顶层制度设计。在党管智库的前提下,加强对智库成果的统筹和调控,加强智库与决策部门的对接、与各类相关主体的良性互动,构建政府、学界、智库、媒体、社会公众相贯通的发展格局。逐步建立研究成果政府采购机制和对接平台,把供给端与需求端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多维的、适应网络社会需要的研究成果交换和评价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导向,坚持以质量为根本的传播理念,建立相应的审核和发布制度,规范智库类成果发布的程序、形式和渠道。

强化新型智库的专业化经营意识,构建去行政、扁平化的管理运行机制。一是推动智库组织形式社会化。推动形成更加灵活的运行机制,以更加前沿的思想理念和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助推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实现更高的传播效率和更好的传播效果。要把握智库成果传播规律,设立媒体运营专员等,负责协调媒体关系,策划组织智库宣传活动。二是推动智库研究方向专业化。现代网络环境下,要处理好研究质量与传播效率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传播的便捷性与生产质量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避免网络传播思维下智库成果的低水平重复。要针对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问题,建立专业化、差别化、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体系。三是推动智库人员构成多样化。作为思想生产的集中地,智库要有海纳百川的情怀,积极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加盟,特别是优秀的实际工作部门研究型人才、具有潜质的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和新闻采编人才。相对于从事一般新闻报道的记者,做深度调查和评论写作的从业者更容易向智库专家转型。

强化新型智库的双向驱动意识,形成全程化、立体化的智库成果服务体系。在融媒体时代,智库既要靠研究驱动,又要靠运营驱动,既要依靠智库成果在决策层产生内部影响力驱动,也要依靠智库成果的社会化传播产生外部影响力来驱动。智库影响公共政策,可以体现在制定前的决策咨询、制定中的方案讨论、出台后的政策解读,包括以第三方身份开展政策效果评估。要同时抓好智库研究与智库运营,把智库的运营链向两端延伸,增强前端吸引力、中端生产力、后端影响力,通过智库成果的丰富化、智库运营的专业化,形成复合传播、多元发展的格局。

特别要重视的是,随着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推进,决策者正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体来了解民意。有些合理化议题,遇到难以进入决策者视野、内部转化窗口关闭的情况,可通过社会化传播、社会舆论力量的撬动,引起决策者关注,从而进入政策议程。

强化新型智库与媒体良性互动意识,开辟便捷式、无缝化的合作共赢通道。智库可以生产充裕的研究成果,为媒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媒体可以凝聚大批智库专家,围绕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并及时转化成果。发挥媒体与智库的各自优势,形成由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的完整传播链条。

媒体要更多地承担起传播智库成果的职责,建立多形态的专业化智库成果发布平台。有条件的纸质媒体,应加大对智库成果的支持力度,开辟智库成果或决策咨询专栏,部分期刊可以向智库转型,一方面为广大智库专家提供成果转化平台,一方面为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加聚焦的智库成果集中地。

新型智库发展,需要汇集并凝聚各领域具有家国情怀的专家学者。对于媒体而言,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和传播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记者要由采写新闻消息向深度报道转型,由以叙述事实见长向分析事理见长转型,为进行智库研究夯实基础。

强化智库研究成果集成的大数据意识,打造兼容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的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相贯通的集成体系,让更多优秀成果以更快速度得以传播。二是打造智库研究成果数据库,坚持公益导向,在具有引领性、龙头性作用的媒体机构牵头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式合理构建。三是把评价与传播结合起来,以评价促进传播,让智库的优秀研究成果释放更多正能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要坚持五个结合:第一,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结合,以质量为主的评价体系,引导智库研发高质量的成果。可运用大数据进行点击次数评价、阅读数量评价、阅读深度评价、阅读广度评价等,完善研究成果大众化传播的实时监测和质量评价机制。第二,坚持第三方评价、同行评价与用户、社会评价相结合,以用户、社会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学术论文的评价以学术影响力作为主要指标,重点看引用量;智库成果的评价主要以政策影响力和思想影响力为指标,重点看对决策者和民众的影响度。因此,在智库评价中,同行评价的权重不宜太高,要确立以用户和读者为主的评价取向,打造思想理论界的“大众点评”。第三,坚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长期效果的评价体系。思想理论产品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数据统计和评价的难度相对更大。评价智库成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少智库成果的效果显现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第四,坚持国内影响力评价和国际影响力评价相结合,推动更多高端智库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增强中国智慧的境外传播力与全球影响力。第五,坚持智库评价、产品评价与区域评价相结合。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各个区域的思想理论素质指数,比如产出数、关注度、影响力、品牌化,绘制思想理论成果产出地图,进行区域思想理论创新力评价。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本文系“2017中国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征文二等奖作品)

(责编: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