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汤建民:加快推进学术人才分类评价

汤建民2018年06月12日09:0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汤建民:加快推进学术人才分类评价

  学术人才评价是学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新时代我国人才评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深刻认识推进学术人才分类评价的战略意义,积极推进和正确实施学术人才分类评价,对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学术人才分类评价的意义

  推进学术人才分类评价,是适应学术人才多样性的需要。学术人才的多样性,决定了积极推进和正确实施学术人才分类评价的重要性。学术人才的性格、特长、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者属于沉静型,有的学者属于兴奋型;有的学者偏重于理论研究,有的学者偏重于应用研究;有的学者强于逻辑思维,有的学者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学者喜欢下笔千言,著作等身,有的学者则喜欢“十年磨一剑”,推出精品。这些案例生动地说明,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学术平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学者从理论上说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长和爱好。所以,不可能有一种评价标准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者,特别是对于学术人才队伍中的那些专才、“偏才”而言,情况尤其如此。

  推进学术人才分类评价,是发挥学术人才积极性的需要。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各个前沿领域的尖端学术人才,需要在众多普通岗位上埋头奉献的一般性学术人才,也需要门类齐全、梯队衔接、结构合理的各类学术人才群策群力、尽职尽责。而要做到人尽其才,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各类学术人才的特性,实施分类评价,这样才能激励和引导学术人才的发展,发挥各类学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推进学术人才分类评价,是提高学术人才评价工作精准性的需要。作为一种“定标准、立规矩、树导向”的工作,学术人才评价已经成为学术人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术人才评价工作又具有复杂性。特别是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学术方向多样、学术评价所需要的各类信息采集困难等,学术人才评价工作又往往很难做好。推进学术人才分类评价,显然有利于我们降低评价工作的难度,提高精准评价学术人才的可能性,进而提高精准配置学术人才的可能性。

  推进学术人才分类评价,是提高学术人才评价工作适配性的需要。学术人才评价的不同目的,也是推进学术人才分类评价时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对于学术人才分类评价,我们应该从评价系统的全要素、全过程视角来理解。比如,根据学术人才评价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学术人才评价分为“主要目标在于日常管理的人才评价”和“主要目标在于鉴定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的人才评价”。在实践中,属于前者的主要有学者所在单位的年度考核,属于后者的主要有职称评审、学术评奖和重要学术岗位的聘任等。由于前者主要属于相对评价的范畴,而后者主要属于绝对评价的范畴,这也就决定了对前者的评价,可以更多地依靠文献计量等定量方法,而对后者的评价,则应更多地依靠同行评议来进行。所以,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学术人才评价的目的,对于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事实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目前,对于学术人才评价的结果,在学术界常存在一些质疑。实际上,管理者对评价目的和评价方法的适配性重视不够、没有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类型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也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如果既能根据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的不同对学术人才进行分类,又能对不同的学术人才评价目的进行准确的分类,显然会有利于评价者设置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选择更适配的评价方法,从而提高学术人才评价工作的准确度、可信度和满意度。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