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前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论述新主张,为全体人民勾勒出了美好生活的幸福画卷,铸就了新时代的民生事业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1.描绘美好生活蓝图,承载新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描绘出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不仅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愿景,更是党中央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宏伟蓝图的描绘归根到底是为了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落实,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要立足于民生的持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美好生活”,可见民生目标具有重要性、战略性与全局性。
民生愿景不仅承载着人民的殷切期待和幸福未来,更是承载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上,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们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更是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具体民生目标,是民生总目标的分解与具体化,涵盖了对民生建设多领域多方面的工作要求。随着新时代民生需要的不断升级,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总目标下,我们党的民生工作重点必须落实在人民的每个具体诉求上。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破解民生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引领下,各级党员干部在民生工作中要以问题意识破题,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热点难点痛点作为工作重点,将惠民政策持续推进,将察民情、关民心、解民忧的工作准则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并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解决空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具体的民生举措,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民生建设的新问题新要求,始终坚持了以破解民生难题为决策导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