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民生与发展互促共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民生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民生的改善也为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当民生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二者就能实现良性循环、互促共进。当前我国民生领域受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约,为此要在发展中针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持民生与发展的良好互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体现出他在带领党和人民奋斗路上的公仆本色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发展必须从人民的切实利益出发,从人民的现实需要出发,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渐增加。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稳增长和惠民生的制胜法宝,人民的呼声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就是发展工作的“风向标”。
4.共筑民生实景,共享幸福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建与共享在我国的民生建设中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是全体人民参与共建。全体人民都有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责任,都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共享成果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当国家富强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时,全体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凝聚成的磅礴力量才能勾勒出绚丽的民生图景。
共建的民生理念有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凝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事业,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群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积极广泛地参与进来。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共筑是胜利之本。为了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了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满足人民需要的制约,为了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必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惠普民生的伟大事业,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与活力,在共建共享中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共享的民生理念内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体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共享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享的民生理念有助于克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发展成果在区域间、行业间、城乡之间能有效流动,缓解分配不均衡而导致贫富差距悬殊的局面。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践行共享理念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就是为了让改革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所有人,不让任何一个困难弱势群体掉队。只有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硕果,才能写好民生答卷、实现对全体人民真正的普惠、让人民群众的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作者:杨静、徐曼,均系中国社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