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历史风云激荡 思想魅力永恒【2】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何怀远2018年05月03日08:2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历史风云激荡 思想魅力永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奥秘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起来,实现了理论应然性与条件可能性具体的历史性统一,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现实性、实践性提升到了新高度;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在这一基础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成功探索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靠路径,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拓展到东方社会建设理论;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统一了起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与坚持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相统一的思想;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论;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了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理念、价值和行动提高到了新水平。所有这一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转折、世界文化生态的大转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

改造当代世界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不朽魅力和生机活力还在于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唯物史观来看,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至今仍是最科学的认识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首先要活着,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经济上的强大,其他的一切都缺乏底气。由于人们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区分为不同阶级和阶层;阶级分化及其阶级斗争是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推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变革的重要力量。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貌似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其实却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阶级统治、阶级利益需要得到意识形态的论证才能合理化、合法化,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定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以此观察当今世界,都没有溢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框架。

马克思创立的社会形态学说至今仍是指导我们改造社会的正确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观念支配下进行的,但人们的观念根源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只有改变人的社会存在,才能最终改变人们的观念;理想的社会需要理想的人,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改变人必须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而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人们的经济关系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改变社会经济关系,建设理想社会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服务,要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基础,必须改变它的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通过掌握国家权力实行对经济基础的全面改造,才能最终建立起新的社会形态;无论是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还是社会关系的彻底改造,广大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都是主力军,“被历史承认的公正”应当是共建共享,从而使高尚的价值观与科学的历史观实现统一,彻底摆脱价值偏好说。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科学理论,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成功。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当代世界的科学理论。

任凭历史风云激荡变幻,马克思的思想魅力是不朽的——这是我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们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支撑。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少将)

(责编: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