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王轻鸿2018年04月24日08:3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场来总结非虚构诗学的“中国经验”,需要从历史的和逻辑的向度有序展开,从不同路径考察非虚构文学与文化元素,从整体上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中国文学有古老的非虚构传统,自先秦以来大量非虚构作品被纳入文学范畴,蕴含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直至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学即虚构”纯文学观念影响才出现断裂。20世纪后半叶,非虚构写作在欧美兴起之后发展迅猛,而在中国,自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日记体、回忆录、新现实主义小说、历史小说等非虚构文学异军突起,特别是经《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等文学期刊大力倡导,非虚构写作作为文坛亮丽的风景,受到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界高度关注。

  凸显问题意识 辨析文化语境

  所谓中国非虚构诗学,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认为与西方虚构文学相对,把中国文学看作是不虚构的、无虚构的,这些简单的做法将会使其价值意义迷失。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才能构建博大精深的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中国非虚构诗学之所以会受到关注,是因为现代以来的纯文学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西方,将虚构看作是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定性由来已久。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就可以看作是虚构的同义语。1800年史达尔夫人率先将虚构和想象看作是文学的标志,从而将文学与法律、习俗等区别开来,赋予文学以现代意义。后起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虚构被看作是文学的核心性质。这一文学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构起理解文学最基本的认识框架。然而,20世纪中期以来,纯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日渐式微,德里达、米勒等学者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对文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虚构论呈现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颓势。

  基于上述语境,中国的非虚构诗学研究通过焕发出中国文论的生机和活力,力图开启一种迥异于“文学即虚构”文学观念的思考。本着这样的问题意识,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迫切需要中国学者自觉地与西方学界展开对话,以形成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增长点。

  海外汉学家关于中国非虚构诗学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中西哲学观念、思维方式、语言形式的比较。其基本的观点是,中国文人不认同基督教文明中与物质相异的精神实体,缺乏西方式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观念,因此,中国文学缺乏虚构性而呈现出非虚构的特点。他们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从二元对立出发进行理论推演,其目的是为西方陷入困境的“文学即虚构”文论寻求出路。但这种研究由于忽略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复杂生态环境,其成果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实之处。

  比如,海外汉学家将中国诗歌、小说和戏剧均定位为非虚构,直接导致了中国非虚构诗学理论与文学事实相抵牾。如用非虚构来阐释屈原、李白等人的诗作以及《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就很难自圆其说。因此,如果仅在纯文学范畴内部来研究非虚构诗学,忽略中国大量丰富的非虚构文学现象和学术资源(比如《文心雕龙》中列举的35种文类大部分都不属于纯文学的范畴,但是都符合中国文论中文学的基本特点),缺少源头活水,将会造成非虚构理论的枯竭。

  还有不少中国学者借用西方叙事学、元小说理论来阐述中国非虚构诗学,印证中国史传文学的非虚构特征。这些从他者眼光来观照本土文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现有研究的视野。但必须要注意的是,西方文论从虚构向非虚构的转型,只是符合从现代向后现代转换的文化逻辑。将中国非虚构诗学与之混在一起,佐证或参照中国非虚构诗学体系的建构,难以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