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2】

王轻鸿2018年04月24日08:3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寻求本土路径 构建话语体系

  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场来总结非虚构诗学的“中国经验”,需要从历史的和逻辑的向度有序展开,从不同路径考察非虚构文学与文化元素,从整体上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首先,要从发生学的角度,廓清中国非虚构诗学在中国“轴心时代”萌生的文化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文化活动。由殷商时代关注“事鬼敬神”到春秋战国时代关注“祀”“戎”等“国之大事”的变迁入手,探讨“轴心时代”文化活动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点的。第二,文化主体。从殷商“巫”“觐” 到春秋战国时代贵族阶级即史官的变迁入手,探讨“不语怪力乱神”“黜玄想”等非虚构特征是如何体现“轴心时代”文化主体特殊身份的。第三,文化产品。从影响最大的先秦古籍“六经皆史”入手,探索这些经典是如何依据非虚构特质在“轴心时代”占据话语中心地位的。第四,文学观念。从考察“文”“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美”“善”的原意出发,剖析中国文学观念萌生时期就具有的非虚构基因,通过解析“兴观群怨”“诗言志”“赋比兴”“不学诗,无以言”等“轴心时代”的诗学观念来进一步印证。

  其次,要从历时性的角度,勾勒出中国非虚构诗学历代发展的概貌,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要点:第一,非虚构诗学资料的梳理。对列入“文”以及相关范畴的历代文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清理其中包含的非虚构因素。第二,非虚构文体发展的梳理。选取先秦盟誓、汉代赋、诗谶、策问、魏晋唱和诗、汉魏六朝挽歌、唐代墓志铭、宋代游记、晚明小品文、清言等历代代表性非虚构文体,梳理其与现实社会联系的文献。第三,非虚构诗学对于虚构理论影响的梳理。梳理以虚构为特征的小说不被重视而被列为“小道末技”“逸典”“君子弗为”“优伶遇之”的相关文献;以明清时期兴起的虚构理论为对象,结合小说、戏曲评点,梳理“以事实为因由”“化实为虚”“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文献,厘清虚构理论中的非虚构线索。

  再次,要从共识性的角度,总结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审美意义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例如,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境界之美、内容之美、形式之美着手,从对事、物等客观现实书写中的理、趣出发,来阐述中国非虚构写作如何与人的精神世界沟通,从而达到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意象化”这一最高的美学境界;从“文以载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国无史则人离本”等出发,阐述中国非虚构文学之所以成为生命意义的承担者和引导者,在题材、主题等方面呈现出来的特点;将非虚构文学语言与口语、非文学文本语言比较,探讨中国非虚构文本是如何通过语言形式之美被纳入到文学范畴的。

  复次,要从宏大的文化背景角度,探寻中国非虚构诗学在信息时代实现转换的契合点。例如,从机械唯物论到信息全息论的哲学变迁角度,将“信息不是物质,信息不是能量”等信息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新特征,与中国非虚构诗学所立足的哲学意义对照,揭示二者的相通之处;从分析思维到综合思维的思维变迁角度,将信息时代消融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边界所获得的整体性效应,与中国非虚构诗学综合性思维方式对照,发掘二者的一致性;再或者,从文字到图像的美学变迁的角度,将电子媒介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打造“虚拟现实”时语图共生、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与中国非虚构诗学中所关注的“事象”“物象”等对照,寻求二者的相似点。

  最后,从具体的诗学变革角度,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在信息时代呈现出来的新形态。如可从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到声图文并茂现实感更强的表现方式变迁,阐述非虚构是信息时代文学应有之义;可从文学衍生到历史、政治、经济、伦理等现实语境,重论信息时代文学在人类文化整个系统中的价值地位;还可从新媒介时代艺术与生活交织的角度,重论文学世界特点;从作者由精英到普通大众、从个人体验到与读者网络互动方面,重论作者主体地位;从书写现实表现民族精神与信息时代独特的表现形式高度融合的高度,探求一种超越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中国文学接受方式;还可从考察网络文学、微信文学、手机文学等贴近现实生活的非虚构文学生态入手,阐明文学在信息时代没有消亡而是在不断革新的趋向。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