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新使命、新特点和新机制

王春光2018年04月02日09:17来源:《求是》

原标题: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新使命、新特点和新机制

  核心要点:

  ■ 民生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工作。解决好民生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分享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 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 把党建贯穿到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党建引领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机制。改革创新是推进和深化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关键。社会建设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事,而是多方面、多主体的系统干预过程,因此,多元协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社会建设需要价值引领,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建设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地确立了今后30多年中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不限于单方面的经济发展,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就赋予了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特点,也决定了其新机制。

  一、新时代社会建设新的历史使命

  社会建设事关人民的美好生活、社会和谐、社会活力、公平公正,因此,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基本现代化建设以及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负有重大的使命。

  第一,社会建设肩负着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使命和功能。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和领域,但最根本的还是 “民生短板”。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民生短板”问题,而民生事业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工作。解决好民生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分享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二,社会建设肩负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责任。社会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以为国家治理注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活力,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拓展他们参与的空间。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拓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拓展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些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三,社会建设肩负着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使命。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不仅是同等重要,而且是彼此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一方的缺位或者弱化都会削弱其他方面的建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因此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国几十年发展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