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特点
新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新时代社会建设有着鲜明特点,概括起来新时代社会建设具有明确性、系统性、专业性和法治化等特点。
第一,新时代社会建设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30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到2050年,“社会文明”与其他文明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清晰,当然任务也相当艰巨。
第二,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系统性得到明显加强。一方面,社会建设内部的系统性,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发展、社会治理专业化和精细化、协商民主机制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等,彼此相互关联和支持,形成有系统的建设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之间形成系统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位一体”,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具有系统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专业性要求明显增强。十九大报告对社会治理提出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四化”要求。其中专业化对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士来做。报告还进一步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专业服务,可以有效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了这样的社会心态,就可以抵御各种浮躁、短视、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消除社会隐患,养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新时代社会建设特别需要专业化知识、技能和人才。
第四,法治化是确保新时代社会建设长期永续的重要制度保障。不论是民生事业建设,还是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社会多元治理、协商民主,不仅需要一套合理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而且需要参与者有法治意识、观念,要在行动上遵守法律规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体推进。
三、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新机制
新时代社会建设肩负新的伟大使命,需要有新的建设机制与之相匹配。
第一,党建统领机制。“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把党建贯穿到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党建引领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机制。比如,所有社会组织都要建立党的组织,实现全覆盖,党组织将在社会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统领作用。同样,在基层民主治理和社会共建共享的治理中,党组织将起到把握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作用。
第二,改革创新机制。改革创新是推进和深化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关键。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和不利于社会建设推进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有效地突破阻碍社会建设的利益固化藩篱,才能吸收中外有利于社会建设的各种实践经验、智慧和知识。在社会建设领域,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激活社会活力,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才能使广大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多元协同机制。社会建设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事,而是多方面、多主体的系统干预过程,因此,多元协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机制体现在社会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之间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也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里,更体现在社会建设内部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没有这样的多元协同,社会建设就会寸步难行。
第四,价值引领机制。新时代社会建设需要价值引领。没有价值引领的社会建设是没有方向的,更不能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美好和社会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建设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都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遵循。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 |